文/刘宏森
过去一年,赖智豪去了省内省外许多地方,飞机票贴满了行李箱,这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为了艺术,一切生命的投入和金钱的花费都是值得的。
他说:“在山林中,会有更多探索的乐趣,走了一路,还想继续走下去,永远在路上。”
这句话让人回味。
他继续说:“困在家里,整个人会有枯竭的感觉。找不到方向,一出去,世界就活了。”
这句话听着过瘾。感觉是快要灰败下去,又红热起来。
赖智豪是我认识的所有青年艺术家中最特别的一个,所以我很能理解这其中的意味。画画就是他的命,不能画画就是要了他的命。那些无法熄灭的内生性力量,如半睡半醒时,夜空中闪烁的星,穿过云层,打开又合上,看见看不见,无法被夺走。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他是不被理解的。沉迷技术,作品被嘲为仿古画,看不到面目。他感觉这个过程很痛苦,很纠结,也很漫长,哪怕是喝粥,一路也坚持了下来。他坚信,技术是千锤百炼、功到自成。纵使是天才,也无法绕过这个过程,就算绕过去,也要回头补课。
说起来好像挺轻松,但要真正做到从一笔开始,以书入画,扎扎实实落实到画面上,具备形式上震撼人心的力量,还是隔了横渡长江或者黄河的距离。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拿到艺术的门票后,他坚信自己是有天资的,所以经受住了诱惑,成为了极少数坚持下来的人,并且坚定地扛起了以书入画的大旗。当然,这个过程也少不了名师大家的一路提携和鼓励。
在艺术的长河中游泳,河水会刺痛,浪潮也汹涌,无助与绝望的时刻,最需要看到希望。许多人已经被拍上岸了,选择了躺平或放弃。这时他还在中流击水,不断勃发新气象。因为他还坚信,艺术是发现、提炼、厚积薄发。
在山水中,他为自己建造了自然,这滋养着他的气、韵、意、趣。许多藏家喜欢他,因为他的作品不落窠臼,是原创之作,是物以稀为贵,是独一无二,能给人们精神上赏心悦目的享受,能滋养心神,能改变对事物的一些看法,为人生和事业打开一扇窗。
他说:“画画要对得起自己的心,也要对得起收藏家,能让人真心说一声好,其实很不容易。”
对于赖智豪,我最直接的印象便是:有料,有宽和之气,一派阳春景象,百物由以生长。
他把书法落款、印章、题款作为布局画面的重要元素,如将帅临阵指挥,遵循法度又别出新意,有平正大度的气象,又苦心经营,出奇制胜。最突出的便是运用书法线条经营位置,调节画面章法。中锋的浑厚,侧锋的劲爽,飞白的枯涩,变化若龙,让形式充满了力量,给人以联想的空间。
无穷、无尽、无我、无量、无疆、无相、无为、无邪、无执遨游其中,世之奇伟瑰怪之观,遇到繁而不乱,遇到简单不薄,书法元素的运用破壳了结构,起承转合有了笔墨流动的气息,在比较和反复中,连绵深长又稳重和谐。这如何不教人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将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赖智豪的作品也以自己特有的精气神,使人印象深刻。如同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炉火纯青的运用,量词的精当选择,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抓住了事物的形态与神韵,散发出情味。
曾经,他对我说,出去写生,在一个地方一天下来,跟同样的景物,不同时候的光线,晴天、雨天、云多云少,都会有不一样的形态和感受,画画要准确理解这个形态,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用诗词的欣赏便是情景交融,将感受化为画面的形式。比如夜色朦胧,看东西是不清楚的,所以画面上的东西是朦胧而模糊的。除非是城市里,有路灯,可以亮一些。就像齐白石画蛙声,画的水流和蝌蚪,这其实是符合生活习惯和生物学知识的。画画这一点上不能违背基本的常识。仔细欣赏其画作,就会发现,这是赖智豪的又一大心法。书画之道,一以贯之,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哲人爱德华希尔斯在著作《论传统》中写道“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路曰:“愿闻子(孔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和赖智豪交往久了,渐渐可以看到画面背后的一些改动,听到粤语后面的语气,以及持续坚持一项事业背后塑造的伟大人格与生命。
往高处行走,一些沿路的风景会消逝,照耀着我们的,是历史之光。白云和大雪,会有共同的记忆。山水的留白,蕴含着无尽远方。微小之物组成了世界,树木花草会绽放,也会凋零,但通过艺术,以书入画而魂不灭,这份精神生生不息,他们,以及我们,这些生命的体验在画面的开合中延续,这也是艺术持久感动我的地方。
艺术家简 介
赖智豪,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师承刘占江、周国城、许钦松先生。
获得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第三届‘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称号,荣获“砚都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广东省第二届“南雅奖”书法篆刻展铜奖,首届广东省书法“康有为奖”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全国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书法纂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