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高质量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机械臂有条不紊地挥舞,53秒下线一台车;广汽和小鹏汇天的飞行汽车从番禺“启航”,翱翔于蓝天;化龙镇成为全市第二个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工业大镇;希音、BIGO等全球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在广州番禺这片热土上,一个个奇迹正在创造。
2024年,番禺区立足“智造创新城”战略定位,坚持制造业立区,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番禺制造”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拓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番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番禺“智造”持续发力,推动汽车产业聚集发展
去年12月,广汽埃安第100万辆整车下线,从0到100万辆,广汽埃安用时仅4年零8个月,创下三项新纪录,成为全球最快达成百万辆汽车的车企、产销量最快达成百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最快达成百万辆的纯电动汽车品牌。
走进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可以感受到“智造”带来的效率和精度。“从一块钢板开始,到整台车下线,16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全部工序。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了大规模定制,提供超过10万种配置选项,25种车色定制化混线生产。” 广汽埃安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化数字化最高的生产车间,每53秒便能下线一台车,产能利用率达到160%,生产一次性合格率保持在98.5%高位,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也因此入选“全球灯塔网络”,成为全球唯一的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
去年12月12日,广汽埃安旗下因湃电池智能生态工厂正式竣工投产,微晶超能电池P58同时发布。紧接着,1月30日,锐湃智能生态电驱工厂正式竣工投产,夸克电驱新突破——M25超级电驱量产落地。至此,广汽埃安在新能源三电领域实现了全面自研自产,实现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布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三电领域领军企业。
伴随着汽车智能化迈向崭新阶段,“智造”成为番禺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3年,番禺超进度完成汽车产业“三年翻番”计划年度目标,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业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
围绕广汽埃安,番禺区聚集了40多个零配件及相关项目,基本建立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三电”关键技术、数字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数十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在周边,形成了庞大产业集群,成为番禺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今年,番禺区将集中“整车+重要核心零部件”优势资源,打造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创新示范高地。将加快依工、光庭、纳诺、沃美诺、硕贝德、智华、富强等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助力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统筹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者融合建设独具汽车生态、汽车文化的车联网智慧汽车小镇,在广州加快打造万亿级“智车之城”中再拔头筹。
打造13条产业链,形成千亿级产业矩阵
除了汽车产业,番禺区还聚集着多个“智造”产业集群。其中,灯光音响产业是番禺区特色产业之一,番禺拥有核心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占全国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涌现出了锐丰音响、珠江灯光、浩洋电子、保伦电子等龙头企业。去年,番禺区灯光音响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无纸化会议、舞台灯光、沉浸演出……在广东保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记者见到其自主研发生产的多场景化、全行业视听感解决方案。保伦电子是番禺土生土长的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据介绍,公司在数字化、智慧+等方面研发投入很大,每一年投入的研发经费都要占到产值的10%左右,不断迭代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在公司550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超1200人。保伦电子在声光电视讯系统的自主研发支撑了其在全国的五大工厂基地,240个服务网点遍布全球。
去年以来,番禺区重点领域谋划了13条现代产业链,推动服饰、珠宝、装备制造、检验检测等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其中多条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并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引领和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已然茂密成林。
番禺区内聚集了3.4万家服装企业,还拥有高端服装品牌比音勒芬,以及独角兽企业SHEIN(希音)和电商巨头拼多多旗下的跨境业务平台TEMU。借助优势,番禺服装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逐渐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由链成群,构建产业矩阵。过去一年,化龙镇成为番禺区首个过千亿元工业产值的工业大镇,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制造超过1300亿元,番禺区拥有过千亿元产值园区1个,并有广汽埃安、海大集团、希音公司三家过千亿元产值(市值或营收)的头部企业,形成了由4个过千亿元耦合而成的产业矩阵,成为引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主引擎。
如今,番禺区重点产业链已为番禺“智造创新城”建设蓄满强劲动能。今年,番禺区也将继续在“链”上精准发力,全力打造大中小兼顾、乔灌草共生的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番禺智造”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大学城“智核”,助推“智造”实现新跃升
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版图上,坐拥12所高校、20万师生的大学城不仅是一座教育城,更是一座创新城。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节点之一,广州大学城被誉为大湾区“智核”,为番禺“智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广州大学城拥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以及市级以上各类科研平台210多个,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领域,已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1200家,包括一批全球独角兽创新企业、“单打冠军”企业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型科创类企业孵化载体。
这里高端人才聚集,20万大学生占据国内大学城在校生人数榜首位置,拥有院士(含双聘院士)6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0余名、博导1400余名,培养了60余万毕业人才。
去年,广州大学城启动“创二代”工程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构建“科创人才培养+科创训练营+科创基地孵化+基金投资+供应链接入——项目产业化”科创生态体系,激活创新发展“动力源”。
大湾区时代,如何用好大学城这座“创新宝藏”?番禺指出,建设“智造+智核”科技创新高地,是抢占未来战略主动的最大优势。番禺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大湾区“智核”的人才优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番禺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数说
*番禺区全力打造环狮子洋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片区,已落地项目36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37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16家,1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2家企业获市长质量奖,R&D经费投入增长达到3.40%、排名全市第三。
*2023年,市场主体活力迸发,番禺全区市场主体达40.24万户、增长12.07%,企业迁移顺差户数2436家,迁移户数顺差额居全市第一位。
*今年,番禺区将推进353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力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900亿元,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新增亿元以上项目46个。
■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