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问,当代艺术展览中的策展人角色是怎么来的?何时开始有?根据目前的一些资料,尚未能确定第一次使用是什么时候,但业界较为公认的是中文“策展人”一词由著名美术评论家陆蓉之翻译而来。它对应的英文“curator”,源头可以远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前卫艺术的兴起甚至更早。
杨应时《“独立策展人”的兴起》中提到,“在一战以前的法国巴黎,独立沙龙和秋季沙龙相继成立,追随印象派先驱开创的举办另类展览的传统,展出被当时官方沙龙评审委员会排斥的新绘画,并提出了‘不要评委、不要评奖’的口号。”这个具有一定观念性的口号也就成为了当今“策展人”概念的基本特征,可以认为他们的展览行为其实已经是具有独立学术思想的展览——策展人策划的展览的雏形。
在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流派中,法国作家、艺术批评家安德鲁·布勒东曾作为该流派的主要发言人于1942年在纽约策划过大型展览“超现实主义的最初文本”。 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也曾于1950年在纽约策划“新天才”展。尽管这些人在展览策划方面已经具备了策展人的某些特点,但他们当时并不以“策展人”自居。严格意义上的现当代艺术“策展人”则是20世纪后半期才开始出现。
真正标志“策展人”产生的一个较为明显的证据就是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于1975在美国纽约成立。但也有观点认为“威尼斯双年展”(1999年、2001年)总策展人史泽曼是艺坛“策展人”的鼻祖宗师。他于1969年在纽约策划的展览“当态度成为形式:作品-过程-观念-情境-信息”为当代艺术史创下重要坐标,其独特的策展理念和手法同时为“策展人”这一新兴专业领域奠立了基本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以后,策展人在西方当代艺术展览策划中已经开始扮演主角,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游走于艺术家、美术馆、赞助人之间,策展人的独立性也体现在另一方面,就是其展览的前卫性、探索性以及实验性,其为了体现其他独立的学术思想,所运用的文化或者所操作的过程都体现其独特的一面。
在国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系列展览,诸如“新野性画展”“新具象画展”“谷文达画展”等展览已经开始具备了有别于传统的观念。直到“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的举办,中国策展人的雏形终于开始呈现。黄永砯更为该展撰写《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黄永砯在这个展览中不但担任主要组织者的身份,而且其展览的主题“厦门达达”更被黄永砯赋予了一种理论、观念。其承担了独立策展人对展览应该承担的主要组织责任同时又具备独立的学术性思想。几乎同期,“湖南青年美术家集群展”“第一驿画展”等一系列展览都分别强调了主要组织者或者策划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现代艺术展览开始形成策展人制度。
而1992年10月举办的“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展览中采用策展制度的标志性展览可以说是不容置疑的。策划及主持人是吕澎。商勇在《从批评家到策展人》中也提到“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的前言中出现了‘艺术主持’一词,批评家开始以‘艺术主持’的身份介入策展。”“双年展”模式是一种引进外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模式。例如“威尼斯双年展”“惠特尼双年展”等。被认为中国艺术双年展比较成功的范例莫过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那次双年展成功举办之后,很多城市意识到举办双年展的重要意义。例如2001年的“成都双年展”和2002年的“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等等。由于三年展或双年展在国际或者国内艺术界的影响极大,其采用的策展人制度也随之受广大艺术届工作者所追捧。策展人这一概念由此逐渐形成。
■梁志钦 资深媒体人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