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万万没想到,今天我要亲手拆除19年前付出的心血。”说这话的,是中山火炬高新区国家健康基地园区企业——广东英得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得尔”)总裁史杰君。19年前,同一地点,他亲手为公司厂房动工奠基;19年后,他亲自指挥施工队伍和挖掘机械,将他建起的这一片厂房推平。“这是令人振奋的拆除,是更上一层楼的拆除,是我们期望已久的拆除。”史杰君表示。
英得尔成立于2005年6月,是一家面向全球的研发与生产车载冰箱的专业制造商,拥有行业领先的专业实验室及智能生产线。企业总部位于中山,在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分部,拓展全球业务。
早在2021年,英得尔就开始加大智能化与数字化建设,投入3000万元打造自动化厂房,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的数字化管理,车间每小时的产能可达80至100台,产能相较于技术改造之前提升了近一倍,2022年成为“中山市数字化智能化标杆示范企业”。
随着发展进程加快,史杰君敏锐地觉察到,要想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抓住新能源赛道上的战略机遇,迅速扩大企业产能。
近年来,中山火炬高新区瞄准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向存量要空间,推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出台各种优惠配套政策,深入动员企业投身工改与技改,扶优做强完整产业链条,为“二次创业”“再造火炬”添砖加瓦。
2022年,在中山火炬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和“工改”专班的支持帮助下,英得尔毅然决定实施“工改”,拆除原部分旧厂房及宿舍楼,新建厂房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背后既有市场的需求,也有产业转型的需求,还有政府给予的强大信心。”史杰君坦言。首期“工改”建成了约4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及办公楼,仅用了不到10个月时间就投产使用。
英得尔的“工改”,还创造了一个“神话”:一边是边生产边“工改”,生产区域减少,生产与“工改”工地贴近,史杰君的办公室,与工地只有不到几米的距离;一边是企业克服一切困难开足马力生产,在“工改”减少车间与仓库面积的情况下,当年产量还提升了40%以上。
英得尔科技产业园首期“工改”获得成功,给予了史杰君更大的信心。近日,公司再投资一个亿,启动第二期“工改”项目,全面改造升级后,英得尔将紧追新能源新赛道,整合聚集产业链,兼并重组上下游企业,带动电子电控、精益注塑等企业的聚集发展,力争在2025年营收水平达到30亿元以上,生产规模实现300万至400万台。随着产业空间不断更新扩大,史杰君也为企业发展定下了新的目标。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宋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