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蚝一般要养殖3年才能上市,而通过科技创新杂交培育的三倍体生蚝,养8个月左右就能上市了;普通培育南美白对虾苗存活率约为50%,而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幼苗的存活率可高达80%-90%……
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进阳江市阳东区农业农村局以及多家企业,深入了解当地如何在发展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水产养殖产业“老树新花”的典型发展经验。
以新提质 推动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今年2月18日召开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更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2月19日,阳江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营商环境年动员大会也提出,要优化营商环境,塑造现代产业竞争新优势、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阳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阳东区地处广东西南沿海,海域面积228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0多公里。阳东区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区乡村振兴局常务副局长梁永链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阳东的渔业特别是水产养殖来说,影响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阳东区因地制宜,依托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注重“以新提质”,大力扶持水产养殖业实现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加速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形成了发展特色。
梁永链介绍说,阳东区2019年就开始创建对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了雅韶镇、大沟镇、东平镇、新州镇沿海区域,面积约330平方公里,海水养殖水面8.56万亩,其中对虾养殖面积达35600亩,已建成高位池对虾精养池塘8700亩,土塘混养2.67万亩。产业园投入资金超1.7亿元,重点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融合,解决了产业园中第一产业相对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的短板,大力推进对虾产业“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升级,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现代化绿色生态养殖标准化大基地,构建了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农民增产增收、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联农带农机制,为建设对虾养殖强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渔业的发展中,阳东区注重鼓励养殖企业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种业振兴,在生蚝、对虾育苗等方面,走在了前列。
科技赋能 渔业转型升级小对虾撬动大经济
“以前来一场台风或下一场大雨,或者遭遇持续高温,水产养殖损失就很大。用老办法养殖已经不能适应水产业的发展了。”对于科技创新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广东南湾水产有限公司(下称“南湾水产公司”)相关负责人陈飞有切身的体会。
位于阳东区大沟镇海头村的南湾水产公司成立于2019年,被列入了阳东区首批对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该公司工厂化养殖基地加上高位池养殖等共约占地200亩。陈飞说,公司这几年能够稳健发展,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在于新的生产方式。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针对容易受自然灾害、病虫害、污染等影响的传统养殖短板,南湾水产公司下定决心进行技术变革和高标准改造。在阳东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公司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搭建养殖大棚进行工厂化养殖。该公司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广东省气象公共服务中心、广东水产学会等单位和机构进行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南美白对虾幼苗被投放在最上面那一级虾池,长到0.8厘米左右就放入第二级虾池,长到一定的大小,再放入第三级……新快报记者在南湾水产公司的养殖车间了解到,这里建有可控式对虾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三阶段跑道式养殖生产线28条,每年可养殖对虾6-8批次,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0-15斤/批。
公司里设有专门的实验室,除了有南海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团队随时提供技术支持外,还有来自大连、上海、天津、厦门、四川、甘肃等地院校的研究生来实习交流。因为有科技的加持,南湾水产公司采取生物絮团的先进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养殖虾苗,既保证了整个养殖过程水体的清洁干净,也促使对虾幼苗的成活率提升至80%-90%,而且提高了品质。
“很多小养殖户凭经验养殖,风险很大,因为他们不懂科学,看不到水下的情况。”陈飞说,南湾水产公司利用快检设备,一旦发现对虾不吃饲料或者患病,技术团队很快就能检测出来,采取办法应对。“我们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几年政府支持和自己投资的科技设备都有一百多万元了”。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围绕渔业转型升级的主线,南湾水产公司正大力推动水产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逐步发展成集水产种苗繁育、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为一体的现代化渔业企业,成为带动周边数十养殖户创新发展的龙头企业。
创新驱动 高收益三倍体牡蛎苗 推广至全国
“这一串有40片,公司一年可产六七百万片。”位于阳东区大沟镇华洞村的广东阳江市天博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博公司”)建有广东省第一个牡蛎人工育苗场,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牡蛎研究团队的技术人员符政君从培育池取出一串培育板串告诉新快报记者,四五月就可以投放新一批牡蛎幼苗了。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天然牡蛎苗品种较杂,抗病能力不强,要养殖三年左右才能成熟上市。而通过人工授精选育,可以筛选掉一些品相不好、出肉率低的生蚝,从而大大提高牡蛎品质。天博公司利用技术创新的支持,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倍体牡蛎技术,形成了通过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生产100%三倍体苗种技术,目前已在全国各主要牡蛎产区推广应用,牡蛎幼苗也销往越南等国外地区,推动了整个牡蛎养殖行业的“大变革”。
“普通的牡蛎(二倍体)因为有性腺,肉质口感相对较差。三倍体牡蛎由于没有性腺,只长肉不繁殖后代,因此长成的生蚝口感肥美鲜嫩。”符政君介绍说,更关键的是,选育后的三倍体生蚝生长快、出肉率高,可以缩短养殖周期至8个月左右。这就大大减少了养殖周期和遭遇台风、赤潮等损失的风险,科技创新带来的新质生产力真正推动了养殖户极大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质增效。
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天博公司占地约70亩,除了3个育苗生产车间,还配备了近100个育苗池以及饵料培育实验室等设施。生蚝要长得快、出肉率高还离不开生蚝的“奶粉”——藻类。根据不同蚝苗的生长情况,天博公司在实验室培养出了多种藻类,随后将这些藻类放进培养池大量繁殖,最终变成促进蚝苗健康成长的饵料,据了解,蚝苗培养到一两毫米就可以出售了。
“我们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深有体会、非常赞同。”符政君说,下一步公司还将依靠科技创新的带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推动成蚝、蚝壳等的深加工,研究提取牡蛎多肽研发保健品等,推动牡蛎产业一条龙、高质量发展。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