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书法的恢弘历史上,岭南曾长期处于边缘位置。直到明清之际,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特质,广东得以异军突起,成为书坛的“后起之秀”。岭南书法像一股炽热的南风席卷北上,为中国书坛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志平先生,长期研究岭南书法史,对岭南书法传统有着深刻的见解。3月28日,“岭南文化新讲”第23讲在广州楠枫书院举行,邀请陈志平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对岭南书法的发展脉络、精神内涵进行梳理剖析。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罗韬先生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人,与陈志平教授展开精彩对谈。
明代经济崛起 岭南书坛渐盛
陈志平教授对岭南书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岭南书法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但明代以前,岭南经济落后,文化也呈现寂寥之势态。明代,随着岭南地区经济开发,其地域文化逐渐走向兴盛,杰出的书家书作开始在广东出现,陈献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陈献章所处的年代,“台阁体”盛行一时,追求大小一律、端庄精丽。而陈献章则站在了“台阁体”的对立面。他作为明代心学的奠基人,把心学贯穿于书法当中,不求外在标准,只求合乎本心,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虽然陈献章僻处岭南又长期在野,但他在家乡培养了以湛若水为代表的众多弟子。藉由他们的大力传播,陈献章之哲学思想和书法精神传向全国,特别是对当时主流的吴门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岭南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北传。
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论述广东书家之特色,总结了四个特点:重气节、重学问、不求闻达、富创作性。这四点也集中体现于陈献章身上,因此陈献章可视为岭南书风的真正开创者。
继陈献章之后,明清两代,广东先后涌现了梁佩兰、黎简、李文田、梁鼎芬、康有为等一大批极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岭南书坛进入黄金时代,形成了抗衡中原,颉颃江左,雄视全国的新局面。
罗韬先生指出,明清岭南经济文化的崛起,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件大事。书法史上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说,其舞台主要在于北方与江南;其后是“明尚新理异态,清尚复古而开新”,岭南在其中均有最杰出的贡献。
陈志平说,进入20世纪,岭南书坛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广东人走出书斋,投身于浩浩荡荡的革命浪潮,用他们的文韬武略去书写更大的书法艺术,为书坛增添一抹高昂的亮色。而容庚、商承祚等人则传承了重视学问、重视气节的古风,令学者型书法在当代生生不息。
雄直之气贯穿岭南书法史
那么,岭南书风是如何形成的?陈志平从时空维度进行了解析。从空间来看,岭南位于高山之南,大海之北。所谓“山南水北为阳”,岭南天然就是一个充满阳气的地方。清代洪亮吉评价道,“尚得昔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相比于江南的柔美秀丽,岭南最显著的特质就是阳刚之气、雄直之气。这一特质不仅贯穿岭南书法史,在广东的标志性事物如醒狮、武术、电影当中也有深刻的烙印。
从时间来看,岭南书法是典型的“后进生”,直到唐宋时仍远远落后于中原、江南,但这也成为岭南的“后发优势”。中国文化素有“文雅”的传统,而“文雅”到明代已走入死胡同,格局越来越小,形成了压抑的空气。广东由于文化落后,不受传统的过多束缚,在此时反而焕发新的气象。以陈献章为代表,一种疏野而不精致的审美在广东兴起,陈献章称之为“朴”。这种“朴雅”与“雄直之气”也是一致的,为中国的“雅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陈献章是心学大家,岭南书风由他奠定,带有浓厚的心学色彩。心学注重心灵内在的体验和自我心性的发挥,不求外在的“合目的性”,而追求内在的“合规律性”。在书法上亦是如此。广东的书法家,从陈献章至康有为一脉相承,虽饱读诗书,却眼高于世,既重视学问,又不读死书。他们不屑于追随世俗的“文雅”,而是用毛笔书写本心。因此他们才能另辟蹊径,开创了“朴雅”,开创了“碑学”,对中国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罗韬先生则注意到了唐代慧能禅宗的影响。慧能诞生于广东,他的影响是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虽然他不认字,并非书法家,但他的智慧照耀着,白沙心学其实是有受禅宗影响的。禅宗提醒我们,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防止陷入“知识障”“法障”。所谓“法,非法,非非法”,既要有法度,又不能为法度所束缚,但也不能为反法而反法。知识、技法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发明心性,才是月亮;我们不能因手指而忘了月亮。书法是心性的一部分,是心性的自由释放,是“为己”的,不是“为人”的。日本和尚良宽的书法,就是禅宗影响到书法的典型,他脱略成法,复归童心。他说不喜欢书法家的字,诗人的诗。就是怕一切成法对于心性的束缚。这是对书法界的棒喝。
学书法首先要修心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书法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对此陈志平直言“此路不通”。中国书法以写意为主,强调主体性精神,而西方美术是“形学”,不谈气息,只谈设计和造型,二者是泾渭分明的。
对于当代的书法学习者,陈志平认为,首要的是提高自身修养。书法是身心性命之学,而不是单纯的写字。它鼓励追求个性,但个性不等于乱写。黄庭坚说“自成一家始逼真”,“逼真”逼的是内在的“真”,即人应该努力成为“真人”,通过学习修炼,做到自我完足、不假外求,然后“发明本心”,把自己内在最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
用笔亦同此理。中国文化强调“允执厥中”,“中”就是要合乎规律。在书法当中,“中”就聚焦在笔心上。执笔写字的种种要求,无非是要发挥笔心的作用,通过笔心来沟通天地之心和人之心,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够表现心迹。陈献章用茅龙笔,黄庭坚用鸡毛笔,这些笔都没有笔心,但他们能发现无形的“中”,所以成就了自己的书法。如果不具有“得中”的能力,就算拿着最好的兔毫笔,也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书法的核心,就是毛笔和人的“心心相印”,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慧命之所在。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吴启东
供图/ Ra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