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年来,我国各级医院深入开展药学服务,通过建立药学门诊,打造“医药共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尤其在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领域。目前在我国,呼吸咳喘相关药学门诊成为了除心血管疾病外设立最多的药学门诊。截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共计有238家医院开设了咳喘相关药学门诊,其中多数由医学和药学部门联合建设,极大提高了呼吸慢病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么多种类的药物,该怎么吃”“最佳的服药时间是什么时候”“哪些药物不能与食物一同服用”……针对这类用药疑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魏理主任药师表示,只要是有用药的问题,都可以来药学门诊看诊。
魏理解释,药学门诊是一支专业药师组成的团队,可以对患者开展一对一的用药咨询和指导,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药学门诊除了解答药物的使用方法、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比较基础的问题外,对于多病共存所导致的重复用药患者,药师还可以根据其情况进行药物重整,避免重复用药、减少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是至关重要的。建立长期稳定的随访机制,保持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帮助患者充分理解和遵循药物治疗方案的关键。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了解或者担心药物副作用,自行减药、停药。”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表示,“这类患者很容易出现疾病控制不佳、反复发作甚至病情加重。药师能够凭借自己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与医生密切合作,医生负责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药师则负责监测患者药物使用情况、提供药物相关教育和咨询,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时进行药物调整和随访。”他认为,这种“医药共管”模式能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药物治疗方案,患者感受到便捷,从而提高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近年来,医学界针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的长期管理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服务模式,其中就包括开设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医药共管”模式。
魏理指出,“医药共管”模式的建立可以为患者进行长期处方审核、药物监测、不良反应评估以及后续随访等服务,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依从性,还能增强长期自我管理的意识,改善药物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发作频率。
以儿童哮喘患者为例,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哮喘治疗需要进行长期管理,而儿童的气道结构与成人存在差异。魏理表示,药师通过帮助家长掌握雾化与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孩子该用什么药、什么时间用药、如何正确用药,不仅提高了治疗的便捷性和连续性,保证了用药的有效性,还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而在慢阻肺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也常常缺乏长期用药的意识,甚至出现症状缓解就随意减量或停药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药学门诊的建立也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解决用药问题的场所。临床医生将症状稳定后的患者转介到药学门诊,由药师为患者提供后续药学服务,并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提供长期用药跟进随访,以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
“在药师开展患者管理后,我们看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提高了,疾病急性发作的次数减少了,入院次数也减少了,医生工作负担减轻,医药费用也相应地降低许多。”魏理表示。
据悉,广东地区已经在药学门诊的建立中率先迈出了一步,为本地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长期疾病管理服务。魏理介绍,目前广东已有超过30家医院设立了药学门诊,遍布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以及惠州等13个城市。此外,为了更好的总结前期经验,提升对患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治疗水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药学部牵头与全国30多家高水平医院共同编写了《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药共管专家共识》,以慢阻肺为试点病种,铺开慢阻肺医药共管模式。
目前,药学门诊仍然面临公众认知度低、药学人才短缺以及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挑战。专家呼吁,“医药共管”模式的未来发展需要政策制度层面的支持,明确药师的职能定位,让患者、社会获益,让更多人看到药师的价值。在呼吸慢病管理中,医生和药师的合作至关重要,未来需建立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药共管模式,共同制定诊疗方案、管理药物应用,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个体化和全程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