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今年全国多所高校公布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单科成绩优异可破格入围”这一新变化社会高度关注。甚至有部分言论称“‘单科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也有人表示“不能盲目乐观,考虑好需求再做决定”。今年强基计划推出的“破格入围”政策对学生来讲有何利好?如何正确看待2024年强基计划这一新变化?新快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变化
多所高校明确“单科成绩优异破格入围”
记者梳理了2024年39所高校发布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现不少高校今年强基计划的招生政策都有新变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单科成绩优异破格入围”的政策。就目前情况来看,今年共有8所高校推出相关政策,且可破格入围的科目多为数学、物理和理综。
其中,中山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的变化,除了增加全国总招生计划(在广东增加了约一半),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增设了招生专业,考生入围面试的比例调整为按照专业招生计划数的5倍确定入围人数外,还有“破格入围”校测这一“新变化”:针对报考物理学或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且已确认报考的考生,考生高考数学≥140分,或新高考省份考生物理100分,或传统高考省份考生理综≥280分,就可以破格入围中大强基计划校测。
而北京理工大学今年的招生简章也提到:“未入围的第一类考生中,如有数学高考单科成绩取得满分的,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
破格入围政策变化是高校选拔人才“随机变动”,还是对强基计划的“一以贯之”?记者查阅历年强基公告时发现,有条件的破格入围,早已经写入强基计划的相关政策中。早在教育部2020年1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一文中,就明确提到“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实际上,将单科成绩作为强基计划入围参考标准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为了真正挖掘热爱基础学科的学生,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2022年,部分高校就实行文化课加权的方式,注重数学、物理等核心科目选才要求与报考专业的匹配度。如大连理工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就将考生高考文化课加权成绩作为入围标准,并按照“专业志愿优先”原则,依次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及入围专业,其中加权成绩采取“高考文化课成绩+数学单科成绩×N”的计算方式。
2024年,随着强基计划的实施,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注重考查考生与所选专业相对应的学科基础适配度。今年,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6所高校采取了“高考加权成绩入围”的方式。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较早一批采用加权成绩入围的高校之一,对第一类报考数学专业的学生的入围成绩采取“高考文化成绩+高考数学单科成绩×0.3”的计算方式。“对于第一类考生,我们着重考查专业的兴趣、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艾芳表示,强基计划本身就是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是高考招生的方式之一,并保证选拔过程公平公正。
误区
破格入围不等于破格录取,对高考总分仍有要求
随着2024年“单科成绩破格入围”政策越来越受关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让人生疑的声音,诸如“数学单科时代到来!”“数学140分就能上名校”的消息刷屏朋友圈和微信群。
实际上真是如此吗?其实,类似的网络传言存在关于“破格入围政策”的几个误区:一是“破格入围”并不等于“破格录取”,现公布“单科成绩破格入围”校测的8所高校,都明确表示单科成绩仅作为入围校测的条件,正式录取仍然按照高考总分成绩和校考成绩按比例计算的总分从高到低确定最终名单。
中山大学在解读今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时就明确提醒,“破格入围”校测不等于“破格录取”,这批考生综合成绩的计算方式跟其他通过高考成绩入围的考生一致。所有考生的综合成绩是需要统一排名的,而且“破格入围”校测的考生高考成绩也必须高于本省一本线或特控线。
其次,“单科成绩入围”并非针对所有专业,且该科目大多与所考专业之间存在关联。中大招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培养单位历年人才培养的经验和需求,就读物理学或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强基生需要有较好的数理基础,所以我们今年增加了“‘破格入围’校测的做法,给有相关学科特长的考生多一点机会。”具体来说,“破格入围是指:报考物理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且已确认报考的学生,如单科成绩符合破格要求,可破格入围我校考核,不需排名进入招生计划的5倍而获取入围资格。”
对这些单科“偏才”“优才”并非不问总分,一律招收。如国防科技大学明确要求,其高考总成绩排位要在学校分省招生计划数的3倍到5倍之间。所以,把“单科成绩破格入围”政策简单理解为“单科为王”有失偏颇。
利好
给在该领域真正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一个学习窗口和机会
对数学等单科成绩优异成绩的学生“开放绿灯”,是否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河南省区重点高中一名数学老师告诉记者:“数学学科能够考上140、145及148分以上的,放眼整个高三年级来看都是极少数的。”她表示,能在数学科目考出优异成绩的大多对这个领域是有兴趣、肯钻研的学生。同时,面对现在日渐激烈的高考竞争,“从高考录取的大环境看,这项政策实际上是为孩子多一条升入名校的道路,总的来看是更公平的。”她告诉记者。
2022届江苏高考考生张雨歆,通过强基计划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当被问到对今年的“单科破格入围”政策的看法,她表示赞成,“这个政策给那些真正在该领域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一个新的窗口和机会,同时也是充分吸纳该领域人才的一种方式。强基对基础学科的要求较高,如果有同学在相关基础学科的能力尤其突出,能够拥有破格入围甚至录取的机会,无论是对该同学未来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科本身对人才的需求都是有利的。”张雨歆说。
记者查询发现,强基计划是一个“招生培养一体化”的设计,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采取独立培养方案,并通过本-硕博-衔接培养、小班化等培养方式畅通其发展道路,为国家基础研究领域造就源源不断的人才。
“读基础学科相当于给了自己更大、更宽的选择权,有利于厚积薄发。” 中大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大强基计划招生的十大专业都是中大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顶尖专业,全部入选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基础学科口径宽、学科交叉大,本科毕业衔接研究生阶段再细分学科或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学生的可选择性是十分丰富的。
据华南理工大学2024强基计划简章,其对强基计划”录取学生采用“3+1+X”本研衔接培养模式,各强基计划专业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选择培养模式。“学校强基计划致力于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模式,加快构建资源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刘艾芳说。
建议
欢迎真正有兴趣的考生报考
今年是强基计划的第五年,首届“强基生”已完成学籍转段。尽管“强基生”们拥有较清晰的发展道路,但入选强基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华南理工大学对强基计划学生实施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原则上回本专业普通班就读。”刘艾芳告诉记者。据介绍,华南理工大学2020级首届强基计划班学生已在2023年完成学籍转段,各强基计划班满班人数应为30人,数学类强基班转段22人,化学类强基班转段30人,生物技术强基班转段27人。
关于报考“强基计划”,刘艾芳表示,目前正处在报名阶段,学生可以先报名,高考之后再决定是否确认报考。“华南理工大学强基计划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有担当、有情怀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我们欢迎真正有兴趣的考生报考我校强基计划。”
同时,刘艾芳提醒,通过强基计划入学的学生本科阶段原则上不得转专业,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原则上不得再转专业,且不再具有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想通过强基计划就读其他专业的同学,我们建议不要报考强基计划,直接报考其他专业。”
针对志愿报考强基计划的同学,张雨歆建议:“强基的课程设置比较专业,侧重基础学科培养,甚至会觉得枯燥。在选择专业时应慎重思考,兴趣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确认自己对相关专业确实感兴趣且认真理解强基计划的培养方案后,那就认真且坚定地去学习。”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陈钰涵 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公众号、中山大学本科招生网、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