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月8日,广州市招考办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填报志愿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及配套问答,明确广州中考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1日9:00至6月5日16:00。今年以降序排列在报考总人数10%位置(去尾取整)的考生成绩作为普通高中第一梯度投档控制线。
链接: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填报志愿工作的通知
根据通知,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实行网上填报志愿。考生凭考生号、密码或粤省事登录“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考服务平台”填报志愿。考生须在2024年6月5日(星期三)16:00前对网上填报的志愿信息予以确认,逾时未确认的志愿信息无效。广州市招考办提醒:“建议不要等到临近截止时间才上网填报或确认志愿,以免因网络或其他原因而耽误。”
记者了解到,今年广州市中考继续采用梯度控制线上志愿优先投档方式统一投档录取(即多梯度投档录取)。问答中提到,今年的投档录取规定总体保持稳定,综合考虑学位供给、报名人数等变化因素,今年对普通高中第一梯度投档控制线划定比例进行了动态调整,以降序排列在报考总人数10%位置(去尾取整)的考生成绩作为普通高中第一梯度投档控制线。
通知明确,以降序排列在报考总人数10%位置(去尾取整)的考生成绩作为普通高中第一梯度投档控制线;以40分为间隔依次设定普通高中第二梯度投档控制线、普通高中第三梯度投档控制线……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其中,第二批次招生学校的名额分配录取最低控制线为该校近三年统招首批次户籍生录取最低分的平均值下降40分。第三批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原则上为普通高中第三梯度投档控制线;如学校(校区)上一年第三批次招生在第三梯度投档控制线未完成本校(校区)招生计划,则录取最低控制线为普通高中第四梯度投档控制线。
热点问答
问:今年各批次各类计划怎样录取?
答:今年我市中考继续采用梯度控制线上志愿优先投档方式统一投档录取(即多梯度投档录取)。各批次及类别计划按下表从前到后顺序进行投档录取。即先对第一批次的特长生计划、自主招生计划、外语和艺术类计划、港澳子弟班计划、中职三二分段及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招生计划依序进行投档录取;再对第二批次计划、第三批次计划、第四批次的普通高中学校其他(剩余)招生计划和综合高中招生计划依序进行投档录取;然后对普通高中和综合高中、中职三二分段及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补录计划依序进行投档录取;最后对中职学校其他(剩余)招生计划进行投档录取。考生一旦被前面的志愿学校(不论公办高中、民办高中、综合高中、中职学校)录取,则不再参加后续志愿投档。
问:为何实行多梯度投档录取?
答:实行多梯度投档录取,与往年投档录取规定有效衔接,有利于形成统一规范、稳定清晰的投档录取规定,方便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志愿梯度,增加非第一志愿录取机会,降低考生填报志愿难度;有利于考生填报外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志愿,促进区域间合理流动;面向全市招生学校的各区考生投档控制线相同,录取更加公平;避免“分分计较、过度竞争”。
问:如何理解多梯度投档录取?
答:遵照“梯度投档、志愿优先、择优录取”原则。先用梯度投档控制线将考生按成绩分成若干档,投档时先投第一档考生,第一档考生全部志愿投完后再投第二档考生……依此类推。同一档内的考生,则按照“志愿优先、择优录取”原则,先投第一志愿考生,在第一志愿的考生中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若志愿学校招生计划已完成的就不再投档;第一志愿全部投完后再投第二志愿……依此类推。如下图所示:
举例:以2023年为例,第一梯度投档控制线为715分;第二梯度投档控制线为675分(以40分为间隔)。某学校在投档录取时,先对715分以上报考该校的考生按志愿先后顺序进行投档,先投第一志愿,若学校招生计划未录满,再投第二志愿……依此类推。如该校在第一梯度投档控制线以上未完成招生计划,则再对第二梯度投档控制线以上(714分至675分)的考生按志愿先后顺序进行投档,先投第一志愿,若学校招生计划未录满,再投第二志愿……依此类推。
假设某考生总成绩为720分,所填第一志愿学校的录取最低分数为725分,那他的第一志愿就落选了。所填第二志愿学校的录取最低分数为715分,末位考生志愿序号为1,表示该校在715分的第一志愿就已完成招生计划,那该生的第二志愿也落选。所填第三志愿的学校录取最低分数为685分,低于第一梯度投档控制线,表示该校在第一梯度投档控制线上未完成计划,该生虽然第三志愿填报该校,也是可以被录取的,优先于成绩在第二梯度投档控制线的考生投档。
问:跨区生的升学范围有何规定?
答:学籍与户籍不在同一个区的我市户籍应届生,可自主选择在学籍或户籍所在区升学,选择按户籍所在区升学的,称为“跨区生”,须在中考报名时申报跨区生资格。除名额分配计划外,跨区生的报考范围(含特长生和自主招生)与其户籍所在区具有该区学籍和户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相同。办理了跨区手续的跨区生,系统会自动设定升学范围为户籍所在区,其报名、考试、志愿填报仍在学籍学校进行,无需回户籍所在区参加。不申请跨区的,则默认按学籍所在区升学,报考范围与其学籍所在区具有该区户籍和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相同。符合名额分配报考资格的考生,无论是否办理跨区,都只能报考学籍所在学校分得的名额分配计划。
问:越秀、海珠、荔湾三区的考生升学范围要注意什么?
答:普通高中特长生、第三批次和第四批次招生时,荔湾、越秀、海珠三区同属一个招生区域,即三个区的考生等同于一个区的考生,均可报考三区内的区属普通高中和综合高中,投档时不视作外区考生。荔湾、越秀、海珠的考生,不能报考其他两区的区属示范性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和名额分配计划。
问:填报志愿的时间和流程怎样?
答:我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实行网上填报志愿。考生凭考生号、密码或粤省事登录“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考服务平台”(https://zhongkao.gzzk.cn,简称“中考服务平台”)填报志愿。
(一)填报志愿时间:2024年6月1日9:00至6月5日16:00。
(二)填报志愿流程:选择“志愿填报”功能→修改新密码(仅首次进入需要)→填报各批次学校志愿→修改、核对志愿→确认志愿信息。
(三)志愿修改与确认:填报志愿期间,考生可对未确认的志愿信息进行修改。考生确认志愿后如需修改,须在6月5日12:00前,凭报名时通过核验的手机号码按页面提示发送短信验证码申请取消志愿确认,修改完成后须及时重新确认。考生须在2024年6月5日(星期三)16:00前对网上填报的志愿信息予以确认,逾时未确认的志愿信息无效。建议不要等到临近截止时间才上网填报或确认志愿,以免因网络或其他原因而耽误。
问:填报志愿要注意什么?
答:(一)妥善保管密码。考生登录中考服务平台进入志愿填报功能后,一定要修改初始密码,密码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复杂度,不能使用过于简单和易破解的字符串作为密码(如本人生日),考生务必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考生号、密码、手机短信验证码,确保上网环境安全。对于因密码泄露导致的填报志愿与考生和家长意愿不符问题,由考生和家长自行负责。
(二)及时核对确认。为保证志愿信息准确无误和提高网上填报志愿效率,考生可先填写志愿模拟表,再在网上录入志愿信息,认真校对后再确认。若网上填报的志愿信息与模拟表不一致,市招考办只以网上确认的志愿信息为准。
(三)自我承担责任和风险。考生和监护人对所填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不得委托他人填报志愿。志愿填报情况与录取直接相关,所填报的每一个志愿学校都有可能成为最终的录取结果。因填报志愿不合理造成落选,由考生本人和监护人承担责任。
问:填报志愿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答:(一)熟悉政策,掌握规则。考生和家长要认真阅读官方发布的填报志愿通知等文件,以及配套的指引解读等,了解清楚报考范围、录取批次安排、志愿设置、投档录取规定等有关规定和要求。
(二)整合信息,选取目标。①考生和家长要详细阅读《报考指南》,查阅学校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参考学校历年中考录取分数(http://gzzk.gz.gov.cn,“广州招考网—中考中招—历年分数”栏目),初步确定目标学校范围。②根据普通高中办学特色、高考出口、选课走班、宿位、收费等情况,以及中职学校的培养体系、专业建设、升学通道、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前景等情况初步确定目标学校。③合理评估自己的学业水平和优势学科,结合“新高考”要求初步规划高考学科组合或中职学校专业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三)全面考虑,模拟斟酌。临场发挥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要兼顾考虑中考发挥正常、一般、失常三种情况拟定不同的填报方案,综合选定最优填报方案,要有“保底”学校,确保“即使发挥失常,也能被基本满意的学校录取”。
问:怎样填报志愿能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答:准确定位、合理预期、审慎选择、志愿有梯度、充分利用志愿容量。填报志愿和考试一样,保持平和的心态很重要。要慎重填好第一志愿,尽量充分利用间隔40分的多梯度投档录取规定和各批次最大志愿容量,以一定的分差拉开各志愿之间的梯度,要选定一个能够接受的“保底”学校,尽量增加被录取机会。要充分了解梯度投档规定,合理利用梯度控制线的“保护”功能,并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填报面向全市招生的外区区属普通高中。
问:参考普通高中往年录取情况时要注意什么?
答:(一)不能只参考学校某一年的录取情况。学校每年录取情况有所变化属于正常现象,要综合近几年的招生政策、学校录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这样对学校的认识才更加真实客观。
(二)不能只看学校某一批次招生计划的录取情况。学校往往在多个批次安排招生计划,要把各批次的录取情况相互结合起来看,正确理解和把握学校的整体录取情况。
(三)不能生搬硬套往年的录取分数。要看分数所处的排位,普通高中录取受当年招生政策、各级各类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及其结构、报考人数、生源结构、成绩分布、志愿填报等因素综合影响,各普通高中统招批次录取最低分数及其所处梯度可能每年动态变化,充分认识这一点有利于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采写:新快报记者邓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