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距离培训开始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能容纳200余人的会议室已经是座无虚席,有人甚至是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就抵达了现场——日前,“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骨干业务培训在广州公交集团培训中心举行,全市各区“广州街坊”队伍、最小应急单元代表等近200人参加。
本次培训由广州市委政法委主办,广州市公安局和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协办,是一场特别的培训。说它特别,不仅因为这是广州首次聚焦“广州街坊”骨干成员、集中多部门力量举办该主题的培训,更是因为它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广州政法工作新趋势。
趋势一
从勇为到智为: 群防共治工作进入专业化阶段
“见义勇为是一种精神,见义智为是指科学施救的方法,见义众为则是依靠群体的力量。”本次培训的第一课由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蔡巍讲授,其重点内容,就是指导“广州街坊”该如何见义智为、见义众为。
活跃在广州大街小巷的“广州街坊”,是一支集结了多种社会治理力量的群防队伍,主要由专业力量(政法队伍等)、半专业力量(辅警、协警等)、行业力量(物流寄递从业人员等)和志愿力量等四种社会治理力量组成。 来自广州市委政法委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实名注册的“广州街坊”共有 67 万余人,建成“广州街坊”品牌群防群治队伍490 余支,建成最小应急单元2.3 万余个,聚合各类群防力量 34 万余人。
这些广州街坊们,日常穿梭在大街小巷,往往也会高频率地接触各类突发事件,比如有人溺水,楼房起火甚至是交通事故等等。此时,若只是凭借着一腔热血就迎面而上,虽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但往往也容易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因此,学会见义智为、见义众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们慰问奖励过的见义勇为人员中,也是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受过消防灭火、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相关培训,才能在突发事件中沉着冷静,熟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蔡巍说。
在培训中,蔡巍也给了在场的“广州街坊”业务骨干们三个建议—— 首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首先学会评估环境和事态情况,及时报警;其次,要勇敢求助,马上寻找现场群众一起帮忙,并善于借助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量力而行,相互支持,不要太冒险”。
事实上,让“广州街坊”要从勇为到智为、众为,折射的是广州群防共治工作已经进入更加专业化的阶段——在基层治理工作中,面对突发且紧急的事件,如何能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进行有效处理,甚至是基于实际情况进行高速、高效的处理,既是“街坊们”所希望获得的专业知识,也是该项工作对“街坊们”所寄予的新期待。
趋势二
从带动到联动: 更广泛的参与需要更中坚的力量
据广州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培训的200 余名人员,都是“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中的骨干成员,主办方旨在通过这些中坚力量的作用,以点带面,提升整个“广州街坊”队伍群防共治的业务水平。
荔湾区平安促进会会长曹广明对这一培训主旨深表认同。在当天的培训中,曹广明作为授课嘉宾,分享该会在群防共治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心得。而在会后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曹广明也表示,从目前实际工作所面临的新变化出发,他希望这类针对业务骨干的培训可以更多一些。
第一个新变化,是随着“广州街坊”品牌效应的扩展,志愿者队伍的规模在扩大,人员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大。 曹广明介绍,目前,荔湾区全区“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实名注册人数达7.8万余人,全区一共组建了28 支平安志愿者队伍,不仅覆盖了全区22个街道,还衍生出了心理咨询等专业分队。 “队伍多、注册人数多,志愿者的流动性也就更高了,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的需求也就更强烈了。”曹广明表示,荔湾区的平安志愿者们大多是退休后热心社会事务的街坊邻里,除了一部分已经坚持了3到5年的中坚力量外,其余大部分“街坊们”的流动性比较强,而人数的上升也让管理的难度增大。
曹广明认为,如果骨干力量能够在习得专业技能后,以类似“传帮带”的形式,对其他成员进行有效培训,就能让“流动的力量”在关键时刻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个新变化,是当下的群防共治工作,不仅是单一属地的实务工作,更多地是需要属地与属地之间的协同参与。
“全区每支队伍都有自己的属地,过去我们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发动他们的力量,让他们能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现在工作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了,我们更需要加强队伍与队伍之间的联动,借以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
在曹广明看来,让骨干带骨干,通过彼此的有效联动,在属地之间形成“纽扣”和“纽带”,就是应对这一新变化的最佳方式。
其实,曹广明所提及的两个新变化,不仅是荔湾区的新变化,也是广州市的新变化。相关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力量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共计有1346万余人次。如此广泛的参与,更需要中坚力量的带动和联动。据广州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广州还将面对这一群体,展开更多针对性和持续性的主题培训,让中坚力量的带动性更强、联动性更高。
趋势三
从品牌到实务: 平安这件大事需落到更实处
“盾牌挡住!长矛往前!大步走——!”在培训现场,来自市公安局的培训代表们,给学员们现场模拟了最小应急单元演示处置突发现场,其落力且精彩的演示,引得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演示的背后,是实务技巧的传授。而“实务”,既是这场培训的关键词,也是“广州街坊”的工作关键词。
2018年5月,广州市委政法委正式公布了《广州市深化新时代群防共治工作三年建设方案》,提出要全力打造以“广州街坊”为品牌的群防共治队伍,确保广州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由此,“广州街坊”这一群防共治品牌正式宣告确立。
多年来,在“广州街坊”的齐心协力之下,广州平安建设硕果累累——全市平安建设考评连续7 年稳居全省前列,其中4年获得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最小应急单元已经累计联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2800余起,“广州街坊”最小应急单元建设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而来自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显示,随着最小应急单元建设的持续推进,广州的群众安全感持续“狂飙”,常年保持在 95%以上,广州已经成为全球最有安全感的超大城市之一。
新快报记者观察到,如果说过去 7 年“广州街坊”的发展,更多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快速成长节奏,那现在对于“广州街坊”的期待,则更多是落在了“从有到精”之上。这一“精”字,既是现有的工作挑战将从解决“条条块块”转变到抚平“沟沟壑壑”,也代表着相应的工作策略,是要把“平安”这件大事更加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这对于人性化沟通和精细化管理等实务操作水平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
来自一线的反馈,也同样体现了上述变化。“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现在的‘街坊们’对沟通技巧、应急救援技巧,甚至是心理咨询技巧等实务性的培训需求是很强烈的。”曹广明说。而最美“广州街坊”代表李子亮也表示,他也希望获得更多实务技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琼 通讯员 广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