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带状疱疹的疼痛可能持续数年,50岁以上人群尤其要警惕。”近日,在“国际爱肤日”到来之际,医疗专家向广大居民发出提醒。近年来,在老龄化加深背景下,带状疱疹等中老年人高发的感染性皮肤病防治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医防融合”也正在各地深入,这一趋势也为应对带状疱疹等可预防的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广州市海珠区就开展了多项创新实践,包括针对高风险人群的针对性预防接种服务、由临床医生开具疫苗健康教育处方等,将进一步推动成人疫苗接种从“被动”转向“主动”,守护大众的皮肤健康。
中老年人应小心这种“切肤之痛”
带状疱疹是一种相对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经常伴有神经痛。广州市海珠区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心副主任冯湛玲介绍:“带状疱疹病程一般持续2-4周,整个过程都让人疼痛难忍。部分患者还会产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带来沉重负担。”
大部分成年人体内都有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群普遍存在患带状疱疹的可能性。“50岁以后需要警惕带状疱疹的发生,年龄越大、得病风险更高。”冯湛玲补充道,“部分居民同时患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疾病,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不仅如此,慢性病人群一旦罹患流感、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有可能导致原有慢性病加重,出现临床不良健康结局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冯湛玲指出,慢性病人群不是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人群,相反地,如果疾病处于稳定期,更应该通过接种疫苗来降低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建议这些患者可以提前咨询,在对疫苗的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接种禁忌、安全性等信息充分了解后,来进行科学接种。
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凯星表示,针对带状疱疹这类可预防的疾病,各地疾控也在积极展开科普、管理工作,呼吁高风险人群重视带状疱疹的疾病危害和严重影响,将居民的观念从“被动治病”转为“主动健康”,将疫苗接种纳入到他们的健康管理计划中。
构建“被动咨询”到“主动干预”新体系
为深化医防融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广东省将开展“预防接种服务提升年”,重点打造“30分钟接种圈”,城乡全覆盖,方便就近接种,让服务更均等、可及;同时试点医生开具“疫苗处方”建议高风险人群接种,把预防接种融入日常诊疗,让医防联手服务更融合深入,推动接种服务向“更优质”升级。
海珠区已在预防接种医防融合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广州市甚至广东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目前,海珠区已经建成了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15分钟预防接种服务圈,疫苗接种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得到极大提升。朱凯星介绍:“我们区还在全面推动预防接种深度医防融合工作,试行‘临床评估转介+接种门诊执行’创新工作模式。”
自2025年4月起,海珠区2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广州和睦家医院等5家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全面启动免疫规划医防融合服务流程,重点针对18岁及以上人群,建立了临床医生评估转介、预防接种门诊实施疫苗接种的创新工作模式。“全科医生在给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看诊之后,可根据就诊者的健康状况,主动提供带状疱疹、流感疫苗等预防接种的健康咨询和干预。如果没有禁忌证,临床医生就可以开具疫苗处方或疫苗健康教育处方。居民可凭处方自愿前往预防接种门诊自费接种相关疫苗。”朱凯星解释,“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开展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时,也会主动提供疫苗相关服务,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可及、便利的接种服务。”冯湛玲表示:“这些举措可以让我们的居民少跑几趟,不需要他们再去重新排队、预约,就能现场优先接种。此外,有全科医生的推荐,有些老年居民对于接种疫苗的接受度也更高。”
据了解,海珠区还将逐步培训临床医生,提高他们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服务能力,并动员倡导更多的临床医生、医务人员参与到预防接种,健康科普工作中。
通过信息化助力,让健康服务更方便、更高效,也是海珠区疾控中心的发力方向之一。据悉,海珠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工作站诊疗信息系统已统一上线14款疫苗健康教育处方,实现电子处方流转,优化疫苗缴费流程,所有接种门诊实现数字化预约接种服务,已有5个预防接种门诊建成自动化疫苗冷链发苗系统,让疫苗接种更安全、更高效。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