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月16日,“中国智慧——影响欧洲生活的外销瓷”展览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正式开幕。展出108件/套明清时期漂洋过海的中国瓷器,还展出了瑞典、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等国所生产的各种瓷器。涵盖了青花瓷、克拉克瓷、伊万里瓷、粉彩瓷、广彩瓷等。展览将持续至8月16日。
广州是中国南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在1757年至1841年八十余年间,广州以海上“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一枝独秀,成为东西方商品贸易的重要门户,大量凝聚中国智慧的瓷器等工艺品,从这里走向欧美、走向世界。
唐宋以来,中外商船从广州扬帆启航,运载了无数的中国瓷器到东南亚、西亚、非洲、欧洲大陆等地。这些外销瓷器如萤火星光、如微风细雨,用沁润心灵的颜色之美、造型精巧的器型之美、独具匠心的纹饰之美,装饰着西方人的生活,也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些凝聚着中国智慧的中国瓷器的大量出口,不仅增加了中国的外汇收入,更促进了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本次展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制造:东风西传的外销瓷”,通过八幅大尺寸的纸本水彩画、一册外销通草画,介绍了中国瓷器的生产过程;珍贵的5幅油画、一张1759年广州城全景透视图(纸本水彩画),展现了中国外销瓷在广州扬帆出海的历史盛况。
第二部分“中国贡献:外销瓷与欧洲人的生活”,通过“丰富他们的餐桌”“装点浪漫的生活”两个环节,从实用瓷和陈设瓷两方面介绍了中国外销瓷对欧洲人餐饮习惯、生活审美的影响;还通过“爱上中国风情”一节,介绍了欧洲人来样定制、加工中国瓷器的历史,展现了在中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审美趣味交汇、融合、碰撞的新景象。
第三部分“中国影响:欧洲瓷器的兴起”,展出了瑞典、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等国生产的瓷器,揭示了欧洲瓷器的发展历程。
此外,瑞典西方古董公司总裁Björn Gremner(中文译名:甘文乐)向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无偿捐赠清乾隆青花斗鸡图盘1件;上海弄堂问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牟健惟及夫人陈礼敏无偿出借8幅“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制作过程纸本水彩画”。
采写:新快报记者许婉婕
摄影:新快报记者夏世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