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AI时代的艺术将出现怎样的变革?日前开幕的“踏进编码的浪——AI时代艺术变革的预演”展览尝试探索。
策展团队介绍,由艺术家的“小生产”到AIGC的“大生产”转变中,人工智能以人类创作者的合作者身份形成新型人机融合式创作主体,弱化了艺术创作活动中人类创作者的完全控制权,使人类创作者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同时,借助AIGC生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与其产生的结果都给传统意义上的“创作”和“艺术作品”带来新的语境和技术环境的挑战,如此种种思考,在此次展览中以艺术手段悉数呈现。
Sanji Yang 的作品《SANJI LANGUAGE》意为外星语言编译系统,是基于英文、汉字和古代图腾的文字元素构建的。技术上,它通过对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进行大量筛选和二次绘制,融入了Sanji独特的异族审美风格。该系统集意义与图案美学于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
梁培仪的可穿戴装置《Ecotopia》以生物材料和数字虚拟服装作为主要媒介, 用思辨设计的手法深入探讨资源浪费等环境问题,可降解 材料的一些运用范围,以及探索了藻类材料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关材料研发及3d打印等工艺的结合。该作品主要分为生物材料库,可穿戴装置,数字虚拟服装三个部分。展示中的作品,是由海藻纱线与3d打印结合的可穿戴装置 该装置可展现在水中也可以通过自然降解,实现完全的可持续。
在传统的定义中,饰是昂贵材料制成的、佩戴在身上的具有装饰性的物件,于是罗翌天命令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将钻石的身份进行拆解,总结出了坚硬、昂贵、永恒、闪耀 4 个特征。最终她用一组机器表达这些特征,一旦戴上戒圈,整个装置将被启动:锤子装置反复击打砧铁并发出巨响;点钞机装置点算钞票并展示总额;彩灯装置亮起,同时光线被不断翻转的镜面反射;沙漏装置每15秒自动翻转一次,使内部的沙永远不会漏完。并通过一个传感器使自己能佩戴这个装置。通过这个项目,她在发问:在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会如何共存、共创?与此同时,她试图讨论钻石的身份和首饰的更多可能性。
Mindful Circuit (陈江珂,刘奕杉,刘雨彤,赵金泽) 《内心宇宙的回声》表达了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内心深处的声音经常被忽略,遗失了与自我深层连接的能力。Mindful Circuit采访了50个受访者,引导他们直视内心被压抑的想法、欲望,描述内心潜在的与外界冲突的挣扎时刻,并采用AI技术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本项目探索AI与疗愈的结合,通过模拟自然动态场景增强沉浸感,引导着生命力从本能中释放和辐射出来,深度探索个人与人类的心灵世界。
此次展览并不拘泥于艺术家的专业背景及作品形式,而是以艺术家本身对于这一主题的思考与探讨作为展览核心,邀请了众多艺术与设计领域的新兴艺术家参展。展览作品视角及形式多样,包括:服装服饰、首饰配饰、装置、游戏、绘画、摄影、实验影像等。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了对于AI与艺术、人与技术多视角、多层次、多样化的思考与态度。(梁志钦)
时间:5月18日-23日
地点:广州市越秀区龟岗一马路16号LOWLOW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