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月28日,“吴地长歌——镇江青铜文化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二楼文物特展厅展出。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镇江博物馆主办,展出吴地青铜文物精品124件/套,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吴地的青铜文化特质及渊源,呈现了吴文化多元交融、生生不息的文化景观。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太伯奔吴 勾吴肇建”“争霸中原 青铜绝冠”“多元新兴 一轨同源”三个部分,展现出吴地文化从肇始到繁盛,再到多元合流的历史进程。这也是吴文化青铜器类别的展览首次赴粤展出。记者留意到,展览展出了吴国前期青铜器的三种类型:中原商周的青铜器、仿中原的本土青铜器和自创形器。
展览首先回溯了吴文化的起源。据介绍,吴越文化由吴文化及越文化组成,其中的吴文化,史籍记载起源于太伯奔吴,即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赴荆蛮,创建勾吴,展览中的宜侯夨(zè)簋(guǐ)是1954年在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发现的,其铭文中记载的虞侯夨改封地至宜,“宜”就在镇江丹徒一带。虞侯夨为仲雍的曾孙周章,其受封于宜地,印证了商周中原文明的南下。
富有吴国特色的扁体簋、兽面纹提梁卣(yǒu),体现了西周中期吴国的青铜器铸造的变化,即已完全进入地方风格的臻熟期,大量地方特色铜器形成吴国青铜器的崭新风貌。众多的兵器,体现了作为春秋时期的东南霸主——吴国与越国长期征战的局面。
此次展览,除了能感受吴文化的风采,也能在与本地百越文化的对比中获得新的认识。吴越与南越在文化渊源、风俗习惯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江苏镇江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出土鸠杖,杖镦末端铸有跪坐小人,小人短发,脑后有两个发髻,全身皆饰云纹,为古越人断发文身、椎髻的实物形象。而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的南越国时期人操蛇铜托座、人脸纹陶片、玉舞人等,都出现了典型的越人形象,表现出短裤跣(xiǎn)足、椎髻等越族特征。此外,南越文王墓中出土船纹铜提筒上的羽人乘舟的图案和本次展出的西汉时期镇江丹徒虎头山汉墓出土的羽人纹铜樽腹部的羽人纹,也反映出吴地与岭南风俗文化的共通性。
吴地长歌——镇江青铜文化展
展览时间:2024年5月28日—8月18日
展览地点: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二楼文物特展厅
采写:新快报记者许婉婕 通讯员南越王宣
摄影:新快报记者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