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两片“叶子”一开一合,扁扁的“长相”犹如鸭嘴……“鸭嘴”缓缓撑开“秘密花园”通道,就能成为医生好助手,揪出妇科疾病……“它”就是俗称“鸭嘴钳”的妇科常用的窥查器具。
但是,“鸭嘴钳”在妇科检查中会带来一定不适和疼痛,让很多女性对妇检唯恐避之不及。最近,关于鸭嘴钳的争论频登热搜,一名博主发视频分享了关于鸭嘴钳的思考,截至发稿时,在某社交平台上的点赞量达27万,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和讨论。
那么,为何鸭嘴钳多年来都没有太大改良?目前有对女性更友好的妇检器械吗?近日,记者就“鸭嘴钳焦虑何时了”的问题,走访广州地区部分三甲医院。
为何害怕妇检?
害怕来自器材材质和“羞耻感”
近日,网络博主“山shan羊”发布视频称,很多常规妇科检查都要用到窥器(下称“鸭嘴钳”)。“为什么没有小一点的工具,专门设计给比较简单的常规检查呢?我们需要让这个工具更适合女性的身体”。
资料显示,鸭嘴钳自发明到应用,已有150年历史。而围绕鸭嘴钳引发的妇检恐惧,早有讨论。早于2021年7月,一个名为“代表月亮消灭妇检阴影”论坛小组在豆瓣小组创立,群内2万多名女性网友在小组里表达自己对鸭嘴钳在内的妇科检查困惑。“为什么用棉签取一点点白带样本,也要用鸭嘴钳?”
时至2024年5月的网端,网络博主“山shan羊”在视频中除了继续指出器材为何一直不改良等问题之外,她在视频最后提出“鸭嘴钳对女性应更友好”的建议,再次点燃该类话题的热度。
体验过“鸭嘴钳”的女性网友对话题产生了共鸣。“虽然是妇科检查,但仍然有‘羞羞感’。虽然不算很痛,但真的不舒服。”亦有人从材质上指出:“仪器的材质冰冷、质地硬,应用到检查上,或多或少影响妇女的害怕心理。”
网络的热议延伸至线下,类似体验人群亦不少见。“每次体检,无论如何都要将妇科检查留到最后一项。一想到这个(窥器)检查仪器,就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设。”
“鸭嘴钳”为什么不改良?
现有型号已经改良过三次,暂未出现更好用的型号
在番禺区祈福医院一个妇科诊室里,新快报记者看到的“鸭嘴钳”分为不锈钢和塑料两种材质。据了解,两种材质的使用场景不同,目前广州大部分医院在临床门诊检查中常用塑料材质,手术用不锈钢材质。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就广州本地医院而言,大部分公立医院都会配备不同型号的窥器。
鸭嘴钳能否改良得更友好?围绕网友提出的意见,新快报记者到广州三甲医院开展了解。广东省生殖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沈晓婷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实际上,现时使用“鸭嘴钳”窥器,已经经历了三次改良。
随着妇科疾病接诊量越来越大,鸭嘴钳为了更适合每个人的情况,于是出现现有的大、中、小三个型号。
“不少检查者说,妇检医生根据各人所需选用不同型号鸭嘴钳后,会觉得稍微好一些,但当中的硬物硌碰感,仍然无法避免。”沈晓婷介绍,除了历史上“改动”,此后的医学界曾经还真的就“能否变得更友好”,多次对该器械进行改进,但新器械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比如尝试在鸭嘴钳上面装软硅胶或推进器,但改良结果并不符合临床要求;还曾尝试使用设计得更小的鸭嘴钳或窥镜,这样的器械却无法帮助医生看到宫颈全貌和阴道皱襞中的异常情况;另外,取样时如果不用窥阴器撑开阴道,样本可能会在取出的过程中被阴道壁带走。”为此,当前的鸭嘴钳,就继续沿用当前的型号。
此外,广州中山大学医疗系统的一位妇科专家介绍,其实很多建议,医生和医疗器械企业都考虑过,然而,综合成本、检查准确性、操作难度、使用风险等因素,最终还是没有产品能大规模替代传统窥器。“现在的情况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但不妨碍我们去畅想未来更美好的体验。”该名医生表示。
妇检体验不佳,鸭嘴钳的错?
实际感受存在个体差异,医学人文关怀是否到位也有影响
“放松,再放松些。”30岁的张小姐最近做了一次妇检,她回忆,诊室里的女医生一直在缓解她的紧张,叫她放松,但作为体检者,张女士身体一碰到器械,仍然抵触。“医生试了两次,才顺利检查完。其实不算疼。”检查后的这些经历,让她提到了另一个影响因素——医生的技术。“还是根据医生来,医生的手法轻一点,基本上没什么感觉,手法不熟悉的话就会很难受的。”
沈晓婷也指出,患者在操作时感受到的疼痛,不仅仅是器械带来的,也受其他因素影响:一是个体差异,患者性经验较少或对痛觉敏感;二是年龄原因,女性绝经后阴道萎缩、分泌物减少,容易感到不适;三是病症影响,例如细菌性阴道炎会伴随红肿热痛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检查也会加剧不适。
当然,个体的感受是真切的,不过也并非无解。沈晓婷告诉记者,为改善患者体验“常规是会使用润滑剂的,但如果是给患者取样,为避免干扰检查结果,会改成生理盐水或碘伏”。
沈晓婷还透露了她在工作中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的妙招:“我有时候会用右手拿窥器,左手拍拍患者的膝盖或小腿,转移一下注意力”,多一个触碰点,患者就不会仅仅关注阴道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患者尽量感到放松。另一方面,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调整操作手法和细节。“有一些人如果比较紧张,医生就只能更轻柔更慢一点去做”,她补充道:“但并不是动作越慢越好,只有精、准、快,患者才能更顺利完成检查。”
如何取舍?
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不能因畏忽视定期妇检
有网友认为:“器械不改良,就不想去做妇检了。”对于这个想法,专家认为“矫枉过正”。
根据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2022》的调查结果,在出现妇科症状的2224名育龄女性中,仅有57.5%的女性选择就医。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因为害怕检查就讳疾忌医的话,就容易错失治疗时机。”沈晓婷告诉记者,即使是像阴道炎这类较为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加以科学干预也无法痊愈。“以妇科炎症为例,很多女性以为自己私下用药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如果不对症的话,自行用药会扰乱阴道菌群,炎症就更难消除。”
另外,定期妇科体检也很有必要。医生建议有正常性生活的女性,在30岁之后每1-3年定期做一次妇检,进行筛查宫颈癌;40岁之后每1-2年做一次。通过妇检,采集宫颈口的脱落细胞化验,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的重要检查之一,只有早期干预,才能够发现癌前病变,避免罹患癌症。
采写:新快报见习记者陈邹心怡 记者李斯璐 通讯员蔡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