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6月2日,“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研讨会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联合主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承办。
研讨会开幕式上,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郭汉毅等分别致辞。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侄子周秉和、黄埔4期教官董巽观之孙董小麟先后发言。
回溯历史,1924年6月,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培养革命军队的新型学校,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被誉为“将帅的摇篮”。
大革命时期,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主体组建的国民革命军,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及北伐等革命斗争中,立下赫赫战功,铸就了“爱国、革命”的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黄埔师生挺身而出,英勇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为民族独立解放立下不朽功勋;如今,黄埔军校成为了海峡两岸共同的回忆,在促进两岸统一、民族复兴大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教授柳建辉,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曾庆榴,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兴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易西兵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黄埔军校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的贡献作用”“黄埔办学建校百年颂——论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保护军校旧址 传承黄埔精神——黄埔军校旧址保护利用40年”主题作了主旨发言。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种特殊的军校,也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李忠杰表示,黄埔军校无论在中共党史还是中国革命史上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即使到10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特殊的价值。其历史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篇章,其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黄埔军校和黄埔同学会在祖国统一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曾庆榴发言的主题为“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的贡献作用”,他指出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的贡献包括人才投入、思想投入等方面。原本不足6万人的一个党,前后有1000多人加入了黄埔军校;还主持该校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在思想建校、政治建军方面,作了意义深远的开拓;此外,共产党人还参加黄埔军校各项建设,充当教导团、党军、国民革命军骨干等。
易西兵则介绍了40年来黄埔军校旧址保护利用的成果。他介绍,40年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遵循革命旧址保护要求,对黄埔军校旧址实施妥善保护。旧址部分复原维修保护。1993年对旧址进行大规模维修保护。1996年,经过全面考古勘探发掘,明确旧址的建筑布局后,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按照“原位、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则,重建军校校本部。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2004-2006年,对旧址进行全面大维修保护。1990、2003、2007年对东征烈士墓园进行了多次维修保护。
黄埔军校旧址现包括校本部、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总面积约5.7万平方米。近年来,除了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还与驻地部队、黄埔区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积极沟通,提升旧址周边环境,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立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切实维护黄埔军校旧址本体安全和特有的历史环境风貌,最大限度保持和呈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40年来,已经形成数量丰富、种类齐全、体系完整的黄埔军校藏品系列,是广东省内收藏革命文物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也是国内收藏黄埔军校专项藏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现藏有黄埔军校藏品1303件(套),已经认定的国家一级文物2件(套),二级文物7件(套),三级文物150件(套)。
还整理出版了《黄埔军校史料》《黄埔军校师生回忆录》《黄埔军校图志》《国民革命与黄埔军校》《黄埔日刊》等一批黄埔军校研究基础性资料,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推出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书籍。
记者了解到,本次研讨会共征集到论文140篇。经过相关专家的认真遴选,共有68篇论文入选。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代表就“关于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黄埔精神’的当代价值”“黄埔军校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广东党组织与黄埔军校”“国民革命与黄埔建军”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还对黄埔军校在军事、政治及文化方面的历史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针对如何传承黄埔精神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黄埔军校历史研究的深入推进和黄埔精神的时代传承提供参考。
本次研讨会期间,与会部分嘉宾学者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
采写:新快报记者许婉婕 通讯员 罗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