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手工打“龙船钉”比电钻打钉耐用, 手工制作的罗伞、龙头、龙尾更具特色
游龙入水,飞桨逐浪。进入五月龙舟季,广州各地上演“龙船景”。
一条龙舟是怎样诞生的?龙头、龙尾、罗伞、旌旗、龙舟鼓……龙舟上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奥妙,在制作上有什么讲究?为给大家揭开这些秘密,新快报记者走进广州市番禺区上漖村龙舟制作基地、海珠区大塘龙舟鼓制作基地、黄埔区龙舟文化传承基地、越秀区状元坊戏服厂,采访非遗传承人,了解龙舟各个组成部分制作过程的工艺传承,为大家奉献在千锤百凿、精雕细琢中,匠心延续传统、 “龙舟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传统龙舟
“今年龙舟的预定,去年中秋节就截单了”
端午临近,在番禺区上漖龙舟制作之乡,一艘艘制作好的龙舟,挂上大红簪花,由村民合力推进水中,从而完成新龙骏水仪式。
上漖村是珠三角著名的龙舟制作之乡,制作龙舟的历史有140多年,广州不少保存至今超过百年的龙舟皆出自上漖制作。2018年,上漖龙舟制作技艺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上漖村有8间龙船厂,在上漖村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谱系中,至今已经传到第六代。
6月5日,在上漖村龙船世家龙船厂,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告诉记者,今年端午节前12条新龙船已经全部交付完毕,此外还完成了30多条龙船的翻新、维修。“今年龙舟的预定,去年中秋节就截单了。由于我们只有13名师傅,订单多了我们也生产不了。”黄剑挺说,目前还有7条传统龙舟排在端午节后进行制作。
黄剑挺的“太公”黄寮是著名龙舟制作工匠,师从上漖村最早的造船师傅黄弘。黄寮对龙船工艺进行了改良,使其更加坚固而且划得快,在20世纪初,所制作的龙舟多次在龙舟赛中夺魁。
“传统龙舟的制作材料有坤甸木、杉木,在制作工艺上和一百多年前没有变化。”黄剑挺介绍说,虽然工具改良,增加了电动工具,但传统龙舟制作仍保持着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虽然慢、繁琐很多,但造出的龙船更加结实耐用。”
制造传统龙船分八大工序,包括底骨、脚旁、大旁、彩盘、花旁、夹旁、龙缆、打磨上漆以及小工序100多道,目前一条龙舟的制作需要20天至一个月时间。
“我们尝试过使用电钻和不锈钢钉,发现不锈钢钉虽然硬度够,但没有柔韧性,效率是提高了但不如纯手工打出来的‘龙船钉’耐用,最终还是坚持老工艺。”黄剑挺指着龙船上的钉眼说, “传统龙舟一般长40米,每一艘龙船需要用到一百多斤的铁钉。”
上漖龙舟工艺中,特别的还有“龙缆”和掌口技术。黄剑挺介绍说,龙缆是位于龙舟中间,牵引着整条龙舟受力的关键部位。“很多人会问,怎么是龙缆呢,明明是一条木板。这是因为以前这个部位就是一条竹编的绳,经过上漖改良改成了一条木板,但仍然保留着‘龙缆’这个名字。改良后,龙舟不仅结实耐用而且扒得快。”
上漖船厂陈恒滔师傅制作龙舟50多年,他说,“设计图都是藏在脑海里,哪里错了一看就知道。”今年70多岁的他虽然已经退休,还是天天过来船厂看看。“上漖的龙舟掌口做得精密,确保不会漏水。” 陈恒滔介绍说,掌口是木头和木头的拼接口,需要做到一根头发丝都容不下。”陈师傅说,一条龙舟有36个掌口,熟手的师傅也只能一日做几个。
正是一直以来对传统龙舟制作工艺的坚持,使上漖村龙舟保持着珠三角地区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希望上漖龙舟技艺代代相传,把这份传统技艺传下去。”黄剑挺说。
龙舟鼓
“假如自家鼓声被别人家的盖了下去,
精气神没了,扒龙舟就要乱阵脚了”
要扒好龙舟,一只好鼓必不可少。
作为广州为数不多的手工龙舟鼓制作者之一,林永亮从事龙舟鼓制作已有26个年头,他将“龙舟鼓”称为“舵手”,“扒龙舟的人全靠听鼓点,所以龙舟鼓一定要响亮,假如自家鼓声被别人家的盖了下去,精气神没了,扒龙舟就要乱阵脚了。”
林永亮在广州番禺上滘选木、制鼓桶,然后再在海珠区大塘村完成蒙皮、粗细刮皮、试音打钉等工序。今年端午节前,林永亮已经做了20多个新龙舟鼓,并且维修了110多个旧鼓。林永亮说,做鼓26年了,他每年基本都要做30余个龙舟鼓,粗略算下来,如今也有小一千的数量了。每年国庆节前,林永亮都要为下一年制作龙舟鼓备好料。除了选好木材,更重要的是挑好牛皮,“基本提前选好200多张水牛皮,最好的鼓皮是牛皮的后颈部位,皮脂少、疤痕少,不厚不薄,纤维韧性足够好,鼓声才能更加响亮。然后,在没有太多水分的日子里晾晒牛皮。”林永亮笑言,秋高气爽,能晒好腊肉的天气,就能晒好牛皮。
做一只鼓,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体力活。年复一年,林永亮却并不觉得累,也不觉得枯燥,力求在每一道工序上精益求精。对于林永亮来说,难度最大的是“调音”环节,没有专门研修过音乐的他,在父亲言传身教下,再加上自己不断摸索,如何能让龙舟鼓飙高音,林永亮已经深得其中精髓,当中的“度”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
林家龙舟鼓厂至今已经开了四十年,广东珠三角众多龙舟鼓大都是出自于此。林永亮是鼓厂的第二代传人,其父亲林伟潮做了半辈子龙舟鼓,原本是学习汽修专业的林永亮,在父亲的熏陶下,1998年刚毕业便从事龙舟鼓制作。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林永亮说,小时候看到父亲在家做龙舟鼓,自己会搭一把手。如今,儿子上学放假回来,也会帮忙做鼓打钉,“当年父亲对龙舟的一切都很着迷,后来认真研究如何做龙舟鼓。父亲走的时候跟我说,鼓一定要做下去的,不能停。”对于林永亮而言,这不仅是一份生计、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情怀与传承。
龙头龙尾
传统不能丢失,创新也不能停止
龙和龙舟的结合是岭南人水乡的一种习俗和文化,龙头、龙尾更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汇聚了龙的精神和文化。造型迥异、各具神韵的龙头、龙尾,赋予了一条条龙舟独特的意义。说起龙船头尾制作技艺,不得不提一个人——梁镇洪,他被称为广东龙头雕刻大师、最后一名“龙头大哥”。广东龙船头雕刻风格是在他手上定型下来的,国际标准龙的龙头也是沿用他改良后的款式。2018年,梁镇洪离世。他的徒弟“80后”的崔俊贤继续制作龙船头尾。崔俊贤的工作室位于番禺区沙墟一村,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正忙于一套龙头、龙尾的收尾工作,“端午节后都特别忙,时常要做到晚上12点。”
崔俊贤2008年拜师梁镇洪,2017年满师。相比于其他龙头、龙尾手作人,作为广东龙头雕刻大师的徒弟,崔俊贤往往自加压力,“一定不能给师傅丢脸!”因此,无论是维修旧龙头、龙尾,还是重新制作,崔俊贤每次都全力以赴。事实上,依靠制作龙头、龙尾,也只能勉强糊口,日薪还不如普通进厂的技术工人。但是,崔俊贤反复强调,当初自己因为兴趣师从梁镇洪,也答应了师傅,无论如何都会将这门手艺一直做下去,“如果我不做的话,就太对不起师傅了。”
广州另一龙头、龙尾制作人张伟潮也是“80后”。张伟潮是土生土长的黄埔下沙村人,在木工父亲的影响下,张伟潮在10岁那年便凭着自己对龙舟的兴趣雕刻出了龙舟模型,这份“雕龙舟”的本领也被他作为兴趣一直保留了下来。2009年,职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的张伟潮,留校担任实操导师一年之后,便辞职回乡“雕龙舟”,既制作龙舟模型,也修复和制作龙头、龙尾。2020年,张伟潮的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遗成功,被列入“黄埔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3岁的他也化身为这个项目的青年传承人。
在龙头与龙舟的关系上,张伟潮有自己的见解——任何传统技艺都是由传统文化支撑的,因而在龙头制作的过程中,张伟潮始终坚守两个原则:传统不能丢失,创新也不能停止。“每一个龙头、龙尾都各具当地特色,在制作的时候,会实地探查当地的文化故事和风俗传统,便于把当地的文化元素和符号融入龙头、龙尾的设计里。”张伟潮介绍,不同地方龙舟的方式和内涵有细微的差别,就广府派系而言,分界线在黄埔区沙涌村,一直到增城、东莞、惠州一带,用“大头狗”龙舟;沙涌村以西包括广州、佛山一直到粤西阳江那边,则用“鸡公头”龙舟,他做得比较多的是“鸡公头”流派的龙头。
罗伞旌旗
如果每个罗伞都长得一样
龙舟斗艳就没有了意义
“今年有点忙,这段时间更忙。”这些天,广州戏服非遗传承人、状元坊戏服厂的负责人何凤婷,正忙到脚不踮地。因为每逢端午,都是戏服厂的生产旺季。
为了使自己的表演更醒目,更具标识性,每条龙船都精心“装扮”,其中最重要的且最抢眼的是罗伞。
位于越秀区的状元坊戏服厂以制作广州戏服闻名,同时还会承接制作罗伞、龙船头牌、三角旗等民间手工艺品。
1990年出生的何凤婷现在是非遗广州戏服区级传承人,也是越秀非遗新生代中的“网红”人物。“罗伞,就是每条龙船上的装饰物。”何凤婷介绍道,制作罗伞,主要包括画图、针图、印图、配色、绣花、打浆、熨烫、裁剪、钉星镜、车缝、挑穗等流程,制作周期在20天左右。
当前,市场上推出电脑和机器制作技艺,可以实现批量和大规模生产,制作成本得以降低。如此一来,给状元坊戏服厂的经营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因为纯手工制作罗伞,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使之与机器大规模生产相比,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尽管如此,状元坊戏服厂仍然坚持手工制作。
广州戏服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惠兰说,“各处乡村各处例”,不同的村落都有着自己的风俗,敬奉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罗伞的图案也有很多种:双龙,龙凤,雀鸟,花卉,麒麟……“我们制作的时候,都会根据村落的惯例去设计。”
“如果每个罗伞都长得一样,龙舟斗艳就没有了意义,甚至会失去村子里已经流传多年的民俗文化。”状元坊戏服厂的车间内,绣娘正在一针一线地缝制罗伞。为了追求效果精良和保留各村特色,状元坊戏服厂采用手工缝制罗伞。
“我们比机器制作技艺的罗伞要贵三分之一多,但仍然供不应求。”何凤婷说,今年海珠区南箕村订制6个罗伞,均是复古型,其中2个有旧版,照板煮碗,真实复原;另外4个,没有样板,何凤婷团队搜集相关资料,加上原有的经验,成功地复活了南箕村的老罗伞矩阵。
海珠区石溪村,村中的龙舟庆典习俗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且村中的龙船全是产月龙,俗称“龙乸”(母龙),所以扮靓十分讲究,必须是“红头绿尾,龙头凤尾”。它在状元坊戏服厂全新订制了15个纯手工制作的罗伞,结构主要分为上衽,下衽,飘带,水以及花篮,焕然一新。
声音
上漖龙舟制作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
近年新龙舟订制数量攀升,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扒龙舟行列
作为上漖龙舟制作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熟悉广州各村龙舟文化。
“广州的龙舟文化氛围很好,在比赛之外,各村之间的习俗‘游龙探亲’,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七,互相探亲拜访,形成了一项全民参与、热闹友好的端午节目。”黄剑挺认为,广州 “扒龙舟”这种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注重表演、注重乡情,各村轮流“招景”,延续了乡村之间的情谊。
“扒龙舟时有采青仪式,在龙船头、尾放上禾苗,寓意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舟探亲时,沿途经过的村敲锣、烧炮仗,招待大家上岸歇一歇,吃个龙船饼。”这些习俗延续至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对龙舟礼仪产生兴趣,年轻一代加入“扒龙舟”、宣传龙舟的行列,对龙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大作用。
著名学者和作家梁凤莲——
龙舟制作大有乾坤是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端午时节,常遇大雨。“岭南的雨虽大,却是天地间的喜雨”,著名学者和作家梁凤莲说,赛龙舟的热闹与开心,正是喜雨的仪式。
梁凤莲表示,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村落需要改造,村落中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的危机。村落中的非遗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须传承光大。
梁凤莲认为,赛龙舟最能表现广州人的精神:“宁可煲烂,不可扒慢”“龙船扒得快,今年好世界。”这种你追我赶的场面,让人在开心之余,也体现了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奋勇争先的气势。而“龙船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不单只表达了人们对扒龙船活动的喜爱,也寓意着扒龙船能带来好运和财富。
延伸
从30厘米到3米
微型龙舟里有大世界
一条标准的龙舟一般在30米以上,最长达40余米。而一条微型龙舟模型短至30厘米,长可达3米。日前,在番禺上漖村“洛浦街非物质文化遗传传习所”棠记龙舟工作室,记者采访了专门制作龙舟模型的手艺人卢志棠。
工作室里,众多微型龙舟模型五脏俱全,构造和配件与大龙舟几乎一样。卢志棠说,微型龙舟模型与大龙舟的制作工序相差无几,“开样、上左右大旁、开掌口接驳、装彩盘,造两旁龙筋、脚踏板和座板,造龙缆、扎龙缆,造将军柱和旗盘、鼓架、锣架等。完工后,还需要上油漆、装龙头龙尾和配件,一百多道工序,一步都不能漏,少些心思都无法做好。特别是微型龙头的制作更难,在几厘米长的木块上雕刻出龙头,很考究功力,每一刀都要谨慎小心。”卢志棠更自信表示,很多做大龙舟的匠人并不一定能做微型龙舟,而自己可做微型龙舟,也能做大龙舟。
卢志棠一年大约做200个龙舟模型,目前他已经雕刻了两千多条小龙舟。“以前我卖电器、茶具甚至做纸业,做了十多个行业,各种闯荡,最终在微型龙舟模型上找到了归属感。”如今,专注于做微型龙舟的卢志棠,总有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感觉,同时他也想通过微型龙舟模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龙舟文化。
■统筹: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 邓毅富 谢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