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参动魄”“鲍你笋到飞起”……你认识吗?
6月7日,由广州市博物馆协会指导、广州博物馆及中国大酒店等主办的“粤味共享 声动湾区:‘消失的名菜’儿童粤语讲解大赛暨‘消失的名菜’第四季发布会”在镇海楼举行。
数百名学生参赛 讲述最喜欢的粤菜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而在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除了粤菜,还有与粤语相关的粤曲、粤剧等。粤语使用人口众多,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博物馆馆藏的民国老菜谱,大多采用粤语书写。
自4月29日起,广州博物馆发起粤语讲解大赛,组织6岁至13岁的儿童用粤语讲述粤菜的故事。初赛环节,仅7天时间,广州博物馆官方邮箱就收到了超过800封投稿邮件。小朋友们围绕“我最喜欢的一道粤菜”这一主题,自行撰写讲解词并录制讲解视频。综合初赛投稿情况,广州市内共有10个行政区的适龄儿童报名参加了本次比赛,江门、佛山、东莞等大湾区城市的儿童亦有投稿。在选题方面,“白切鸡”当属小朋友心目中的人气菜品,超过一百名选手对其进行了分享。最终30名小朋友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复赛。
复赛环节的考核属于半命题性质,题目紧扣大赛主题,从广州博物馆编著的《消失的名菜》一书中选出超过20道名菜,以及老广饮茶规矩、二厘馆等与美食文化相关的内容,设计出复赛题库。小朋友以抽签的方式确定选题,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家长共同阅读《消失的名菜》,完成新的讲解稿。最终通过线上投票+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晋级决赛的10名选手。
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沙面小学的李佳阳、小北路小学的梁珀瑜勇夺桂冠。来自铁一小学的黄诗乔、旧部前小学的吕宥衡、东川路小学的张钰滢获得亚军,来自执信南路小学的应卓恩、铁一小学的唐卓然、广中路小学的陈盈嘉、大沙头小学的李心吾、昌岗中路小学的陈王永获得季军。
“消失的名菜”第四季正式公布
活动现场,“消失的名菜”第四季同步“上新”,正式向公众发布。
主菜“京参动魄”,粤语谐音“惊心动魄”,实为金葱冷吃金沙参。厨师团队创新海参的做法,用炸的烹饪方式让海参外表金黄酥脆,内里Q弹饱满,以京葱、干葱、小红葱三种葱切丝油炸,丰富菜式的香气和口感的层次。
“鲍你笋到飞起”则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名菜“龙穿凤翼”,鲍鱼取包罗万象的意思,“笋”取顺利之意,鸡翅则代表着成功、腾飞,有着美好寓意。此菜以酿鸡翼为基,卤熟去骨,填入干鲍丝与冬菇丝,口感丰富,浓味鲜香。
《消失的名菜》香港版3月首发
“消失的名菜”项目同名图书荣获2023年度“最美的书”称号。粤港澳大湾区一衣带水,饮食文化同根同源,为将优秀的中文图书引入大湾区、进而向海外输出,2023年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大湾区出版(版权)论坛上,广州出版社与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签署了《消失的名菜》版权合作协议。今年3月,《消失的名菜》香港版在香港首发。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张莉岚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