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开阔的工作室地面,每格大瓷砖上,堆列着一些零碎陶片,一眼望去,似乎是山海之间、上下千年的微缩。陶片古朴,日光灯明亮,构成一种奇妙共融。
广州实验中学广实北楼八楼的整层空间,如今成为考古工作者的文物修复和整理研究场所。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记者来到现场,看到室内分别有文物存放区、整理区、修复区,一边是俯首凝神拼接陶片的学者,一边则陈列着刚修复好的器具。楼下是宽敞校园,再远处,中新知识城面貌日新月异。
这就是全国首家在中学校园设立的考古工作站——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是在广州市黄埔区委区政府、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导下,市、区两级深度合作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科研和公共文化创新服务平台。此前,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孔海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政教研共建,这里正在“打造多方位、全链条的公众考古服务公众新模式”。
多方创新,保护城市文脉
孔海英介绍了工作站的三个创新点:
一是搭建平台,让城市更新与考古文物保护协调发展。“变‘管理’为‘服务’、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考古工作站平台的沟通作用,我局与市考古院主动介入我区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以主动考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前置指引城市规划建设。打破以往因开发建设进行抢救性考古的被动局面,保护城市文脉。”孔海英说。
二是完善机制,“统筹管理规划、住建、文化等不同行政机关,打破了原本各管一摊的藩篱。将考古前置工作纳入工程建设计划,做到考古前置工作和重点工程建设两不误,实现区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考古工作无缝衔接,促进经济建设高速度发展”。
三是“政教研共建,以市区实体化运营,打造多方位、全链条的公众考古服务公众新模式”。以工作站为平台,“致力于黄埔区考古成果的整理、研究、阐释工作,助力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开创高质量文物考古活化利用新局面”。
孔海英特别提到:“(我们)在考古工作站设置了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的监督功能,通过文化遗产检察官为城市建设与考古工作的规范化保驾护航。”
走进现场,古今传承共生
工作站面积很大,占据广实北楼的七八两层,当天工作时间,室内人员在凝神修复文物和整理资料,而从楼上下来,许是下课时间,校园里三三两两走出一些初中学生。
“全国首创校园考古工作站,在国内考古文博界、教育界都是一次创新与探索”,此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曾对记者介绍,“工作站是考古文博与教育界跨界合作的一次全新尝试,为利用文物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工作站成立后,通过馆校合作平台,丰富的文博资源得以导入校园,文物资源与学校教育多学科融合课程正在逐步开发。工作站也是公众考古科普阵地,截至2024年6月工作站正式运行一周年,已举办“黄埔历史文化讲坛”9场、举办公众考古科普学术沙龙8场、推出社会公众及媒体开放日活动22场、考古工地研学20场,在区域内持续进行了多场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巡展。
“我们的‘寻迹考古’社成员,来自学校的初一初二学生,每周三下午,都会进行与考古相关的校本课程”,黄埔工作站宣传策划员樊祥铄对记者介绍。
采访当天正是周三,记者跟随樊祥烁和“寻迹考古”社师生一行数十人,来到正在发掘中的甘草岭遗址,观察他们的实地研学。当天偶有微雨,孩子们不时撑开的各色雨伞,像红土地上开出的崭新花朵,和一旁摆放的刚出土遗存,构成奇妙和谐的传承共生场景。
甘草岭遗址位于龙湖街道汤村盘铭里以西,2017年-2018年配合基建进行的首次发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出土有广州地区目前唯一的玉琮(残器)。“2023年11月15日、2024年1月4日、1月18日-25日,我院完成了黄埔区GY-X2303地块及增补地块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发现甘草岭遗址先秦遗存2600平方米,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我院于2024年3月25日组建考古工作队,对甘草岭遗址剩余部分开展考古发掘前期工作。”这是记者在遗址现场展板上看到的。
甘草岭遗址现场负责人张雄,介绍完展板上的考古信息后,和他的同事们手把手向孩子们演示了手铲使用方法。学生们随后三五一组,开始了第一次与现场考古发掘的“亲密接触”。
“看,这里有块陶片!”挖着挖着,一位男学生突然兴奋地叫起来。
黄埔地下有“宝”
“(广州黄埔)中新广州知识城,地处流溪河流域与增江流域交汇的河谷地带,结合近年来马头庄、陂头岭、茶岭-甘草岭、沙岭等先秦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明显看到广州东北区域流溪河-增江这一文化走廊的存在,及其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岭南地区早期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收藏周刊记者目光越过展板文字,前面看到的是高楼林立的新城,回转身来,探方里人们正用手铲,尝试破译几千年前这里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院)于2012年3月-2013年7月,基本完成了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建设范围内的考古调查任务。经地面踏查,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以及遗物采集点37处,初步划定了广州知识城的规划建设范围内的地下文物埋藏区,为该区域内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随后至今,多个地方的遗址发掘,曾配合基建陆续展开,并收获丰硕成果。
黄埔区境内近年发掘出土的部分文物:
采写: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图片:本版图片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