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任何物体,包括闪电,都可变成乐器进行演奏?只要掌握了声音和音乐的原理,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近日,珠江科学大讲堂走进广州市番禺区育龙中学,邀请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馆科普讲师团副团长陈征作“五音六律中的物理生理与心理”科普讲座。此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承办。陈征在讲座中说,如果搞清楚了音乐背后的原理,那么就可以知道“万物皆可为乐器”。
调大音量用耳机听歌容易损伤听力
“闪电可以拿来当乐器?没错!”陈征说,自己曾在他人配合下,利用特斯拉线圈产生的几十万伏高压闪电制造音效。“我身上披着铜网,让特斯拉线圈产生的闪电打中我,当时现场产生了震耳欲聋的声响”。
陈征在现场进行了一个听觉实验: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固定频率的声音,让在场听众来感知——随着频率提升,听不到声音的人举手示意。
有趣的是,大家的听力并不一样。当达到15300赫兹时,有人听不到声音,但是其耳朵却有不舒服的感觉。而达到16000赫兹时,更多人举手了。当达到18217赫兹时,现场三分之二的人举了手。
陈征揭秘称,人的听觉是由外界振动经过耳廓收集后进入耳道、鼓膜形成震动后,再通过听小骨将振动传递到耳蜗,耳蜗形成电信号输送到大脑。耳蜗扮演着将机械振动转变为神经信号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与耳蜗中的绒毛(毛细胞)有关。这种绒毛是不可再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绒毛会逐渐减少,由此听力会不断下降。如果经常使用入耳式的耳机,又喜欢调大音量听音乐,就容易损伤绒毛导致听力下降。
任何物体只要固定发声就可用来奏乐
陈征对“音乐”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一定频率的声音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起来,形成一段能给人带来情绪感受的连续声音。
陈征表示,任何一个物体,只要能让它发出固定的声音,就可以用它来奏乐。而常见的就是在玻璃杯中装不同量的水,就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只要大家按照这个原则去找,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能奏乐的东西非常多。”陈征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