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茂名市茂南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围绕“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产业带动、抱团发展”思路,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截至2023年底,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235个,村级集体总资产19.52亿元,2023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56亿元,全区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的涉农行政村(居)154个,占比94.5%。
党建引领,从“输血”到“造血”
在农村职业经理人的推动下,试点村羊角镇禄段村在引导当地果农管好荔枝、龙眼种植的基础上,发展荔枝干、龙眼干、桂圆肉和蜂蜜等产品加工,并通过“荔枝+旅游”模式延伸荔枝产业链,如荔枝果园游、荔枝文化节、荔枝产业观光、荔枝旅游商品、荔枝主题餐厅、荔枝民宿等,促进了荔枝产业发展。
试点村鳌头镇文蓬村引入茂名市万粤食品有限公司,创建“轻工型”水稻种植基地1700亩,建设规模化水稻育秧中心项目,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粒米生态链”。仅2024年的早稻,该公司就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种植水稻约3500亩,全年计划扩种到5000亩-10000亩,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为村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和生活质量,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馆镇横山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劳动、农户参与、惠及民生的模式”成立茂南区同健生态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哈密瓜等鲜果,形成市场、网上平台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帮助村里1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茂南区突出党建引领,选优配强领头雁,选择政治素质好、具备经商办企业能力的人或有意愿的返乡贤人、致富能人担任村(社区)“两委”干部,同时大力培育农村职业人才,积极推动农村“三变”改革。
目前,退役军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41人、“两委”干部186人、村(居)民小组长166人、村(居)民代表481人;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示范村和软弱涣散村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56名,同时构建“第一书记工作室党支部领导+专家顾问团”的工作室党支部运作模式,推动636个产业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同时,配强村(社区)干部队伍,为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人才保障。
抱团发展,从“单打”到“双赢”
为了让农户“沉睡”的土地流转起来,茂南区的村网格员、村组干部、村“两委”干部、村党组织书记、驻村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家中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宣讲,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保障土地收益,实现土地分红、务工创收。
2023年,金塘镇南塘村流转耕地2365亩,促进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又从种植大户那里学习到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农民增收。
镇盛镇采取“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艾草300多亩,带动周边镇20多个经济合作社300多户农户参与到艾草产业中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此外,该镇还流转土地1000多亩用于茨菇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增长。
利益联结,从“个富”到“共富”
近年来,茂南区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统筹谋划项目,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发展模式,解决村集体经济收来源单一问题。
金塘镇南塘村委整合村集体的闲置土地,用旧村委建冷库1000立方米、闲置地建冷链厂5000多平方米、闲置厂房硬底化2550平方米、建信号塔等,不仅增加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强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鳌头镇飞马村群众在袂花江边设摊摆卖,渐成夜市,茂南区顺势引导摊主整洁有序摆卖,高峰时有170多个摊位,带动500多村民就业。与此同时,该镇引入“智慧农业项目”,将飞马桥头广场及后面连片的200多亩稻田打造成一个农文旅结合的数字化农业基地,为飞马夜市引来更大的客流。
羊角镇潭段村将闲置地与村中现有广场、球场等设施进行联动,打造了特色夜市街,为村民创造收益渠道的同时又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夜市附近的村民也租赁闲置地,或通过合作方式建立露营基地,使潭段村形成夜市露营一条街,为农村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新道路。
通过整合集体资产资源,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农村闲置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村集体、村民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新机制,茂南区构建起农业企业“动”起来、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通讯员 邹玉芳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