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6月23日,中山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信息发布会在该校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记者获悉,中大今年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7755人,招生规模保持稳定,略有增长。其中,在粤招生计划继续增加,今年计划招生3638人。
“零调剂、不退档、认加分、无级差”
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在开放日上介绍,中大今年继续增加广东省招生计划,连续三年增值达40个。在粤招生3638人,包括普通类招生计划3084人,高校专项招生计划26人,综合评价招生计划495人,艺术类招生计划33人。
中大今年继续按院系专业招生,录取即确定了具体院系,进一步优化专业组设置。学校在全国普通本科录取实施满足考生专业志愿的招生政策——“零调剂、不退档、认加分、无级差”,即报满(填报其中6个专业)不重复的专业志愿不会调剂到未报考的专业、政审和体检合格且报满专业志愿或服从调剂则不退档、认可考生政策性加分、专业录取无级差,最大限度满足考生专业志愿,同学们可放心大胆报考。
新增3个新生二次遴选项目
“新增了3个新生二次遴选项目,可能未来还会继续增长。”中山大学教务部招生办公室主任邹丹介绍,中大今年继续扩大新生入校二次遴选范围,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
邹丹介绍,新生一入校,在军训期间就可以选择二次遴选,学校提供8个项目给学生做二次遴选。项目包括:博雅学院,政治学、经济学、哲学(PPE),整合科学,保密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智慧交通等。部分二次遴选项目,打破了原有高考选考科目的限制,文理兼招,给全校新生更大选择空间。大二和大三时,还分别有优中选优信息工程专业实验班,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个院系专业实行入校二次遴选。
大一新生集中培养 入校转专业“零门槛”
“在中大,人人都有无限可能。”大一新生在中大广州校区南校园集中大类培养,浸润百年中大的精神底蕴和文化传统;来自七大学部最优秀的师资组团给新生上课,学生大二再进入各自专业所在的校园学习。
除了入校即可在多个特色院系专业中二次遴选,选择新专业外。学生们享有灵活的跨院系选课,辅修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三级辅修选择,支持学生探索和钻研自己最喜欢的专业领域;学生转专业转出申请零门槛,转专业成功率达六成;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荣誉学位项目以及参加本研贯通培养;学校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90多所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拓展联合培养,拓宽交流交换,丰富学生们国际化和跨文化学习机会。
据了解,该校专业组的设置每年都在不断地优化,今年就广东而言,该校普通录取的历史类设置了4个专业组,物理类设置了7个专业组,和去年相比有一些微调。
历史类省排名2500名以内可“冲”中大
据悉,中大每年约有90项本科生奖学金,超1万人次获奖,约占本科生总数的1/3。学校奖助学金体系完善,为学生在校安心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有力保障。另外,学校有169个注册学生社团,涵盖思想政治、学术科技、体育竞技、文化艺术、志愿公益五大类,助同学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那么,广东考生排位多少可以“冲”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招生办主任邹丹建议,物理类省排名16000名以内,历史类省排名2500名以内,有机会“冲”进中山大学,鼓励把中大填报在“冲”的位置;物理类省排名9000名以内,历史类省排名1800名以内,很大希望被录取,建议积极填报,并把中大专业组放前边。
对于新高考改革省份的考生来说,要充分利用好平行志愿中的“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在院校选择上把握好“冲稳保”合理搭配策略,在专业选择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程度依次排序,从而最大可能地被录取到心仪的院校专业。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黎邦国 姚亚岐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