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知名医药企业被发现财务造假。日前,辅仁药业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一案已由中国证监会调查完毕,2019、2020年造假数额高达数十亿元。财务造假是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据《经济参考报》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年因涉及财务造假被监管层处罚的上市公司超30家。2024年以来,证监会持续释放“重信披、零容忍、严监管”的重要监管信号。业内人士认为,提高上市公司违法成本是治疗这一顽疾的根本。
1 辅仁药业两年虚增数十亿元
2024年6月3日,在退市近一年后,退市辅仁(辅仁药业)发布新公告称,公司正在招募重整投资人。
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于2023年4月3日决定对辅仁药业立案调查。就在不久前的5月31日,辅仁药业发布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的公告。告知书显示,辅仁药业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一案已由中国证监会调查完毕,2019、2020年报造假虚增数额高达数十亿元。
经查,辅仁药业涉嫌通过组织其所控制的公司虚构销售及采购交易以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利润总额,导致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2019年年度报告中,辅仁药业虚增营业收入38.26亿元,占当年年度报告披露营业收入的73.98%,虚增利润总额13.57亿元,占当年年度报告披露利润总额(公司追溯调整前)的208.38%;2020年年度报告中,辅仁药业虚增营业收入16.27亿元,占当年年度报告披露营业收入的56.28%,虚增利润总额3.26亿元,占当年年度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绝对值的23.00%。此外,辅仁药业涉嫌未在2019年年度报告中披露关联担保共计33笔,合计金额28.51亿元,占当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归母净资产(公司追溯调整前)的49.33%,导致2019年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证监会对辅仁药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实际控制人朱文臣分别处以1000万元罚款,对财务总监朱学究处以200万元罚款,其余8人处以50万-150万元罚款。对朱文臣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朱学究采取5年市场禁入措施。
去年6月28日,辅仁药业已被上交所终止上市,主要原因是2021年度和2022年度财务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 多家医药公司财务造假,甚至已持续多年
监管强压之下,一批医药企业的管理漏洞浮出水面,其中不乏家喻户晓的百年老字号、知名大药企。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年,约130家A股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了公司、相关负责人或子公司收到行政处罚的公告,其中涉及财务造假被处罚的公司超30家。从公告内容来看,部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历史长达数年,财务造假手段五花八门,包括虚增或虚减成本、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虚构业务等。
4月10日,去年已经退市的昔日A股“人参之王”紫鑫药业发布公告称,收到《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紫鑫药业2013-2020年年报遗漏了多项关联交易,关联交易金额总计66.49亿元。紫鑫药业还虚增林下参采购成本,并以采购成本结转存货金额,经逐年累计至2021年年末,虚增期末存货资产高达59.40亿元。此外,紫鑫药业还涉嫌虚增2017年、2018年收入和利润,未及时披露关联担保事项及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事项等问题。为此,证监会拟对紫鑫药业、实控人郭春生及14名高管共罚款3587万元。
中华老字号山西药企广誉远也因连续7年半财务造假被查。今年3月底,广誉远公告称收到山西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告知书披露,广誉远连续7年半,即2016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及2023年半年报存在财务造假:2016年至2020年五年间,广誉远提前确认收入合计5.63亿元,虚增利润合计6.74亿元;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两年半期间,广誉远虚减收入合计4.05亿元,虚减利润合计4.69亿元;此外,这7年半时间里,广誉远销售费用也存在虚增、虚减情形。根据告知书,广誉远及7名责任人拟被证监部门处罚合计2110万元,其中广誉远原董事长张斌拟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罚款500万元,并波及原控股股东西安东盛多位管理层成员。
3 医药反腐让财务造假更难藏匿
2023年,医药反腐集中整治工作在全国铺开,一些上市医药企业的财务造假更快浮出水面。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财务造假往往不能单纯来看,可能还会伴生其他违法行为。业内观察人士表示,一些药企往往通过财务造假抹平带金销售等医药领域的腐败问题的痕迹。一些药企把利润转移到销售费用上,除了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部分利润还暗中流向了医药代表和医院医生的口袋,形成了医疗腐败。
近日,“平安乌兰浩特”官微披露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医药领域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案,涉案金额达50亿元,32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查明实际涉案空壳公司多达1171家。医药企业铤而走险虚开发票,背后根源就是带金销售。
过去,虚开发票的处罚以罚款为主,违法成本之低让违法企业有恃无恐。但随着医药反腐的推进和零容忍等监管信号,目前已有医药上市公司高管因虚开发票被刑事拘留。今年4月,上市公司百丰医药公告称,公司三名高管因涉嫌虚开发票罪被沈阳市公安局皇姑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给医药上市公司甚至整个医药行业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上海医药旗下多家子公司曾因财务造假等行为被罚。不久后,上海医药四名高管被审查调查,两者不无关系。
上交所去年也对医药企业发行上市提出了推广中需要关注的四大重点问题,包括“推广活动开展的合法合规性”“所涉各项费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相关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及“经销商、推广服务商同发行人及其关联方的关联关系及交易公允性”。汉坤律师事务所顾泱律师曾对媒体表示,这四大核查要点也是医药反腐集中整治在证券发行的领域的映射和体现。
4 退市常态化机制、提高处罚力度在制约违法行为
“过去上市公司违法成本太低。”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主任臧小丽对媒体直言,几乎每周都有上市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面对百万元的罚款,上市公司肯定觉得造假划算。她认为,加大惩处才能震慑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
面对频发的财务造假案件,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措施。2024年以来,证监会持续释放“重信披、零容忍、严监管”的重要监管信号。
今年4月,新“国九条”发布同日,证监会制定《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一方面,上市公司凡是行政处罚认定财务造假的,无论金额大小,均须被实施ST;另一方面,造假金额比例年限达到一定程度的(1年造假2亿元以上且超过30%,连续2年造假3亿元以上且超过20%,连续3年及以上造假),将被强制退市。业内人士认为,加快出清劣质上市公司、建立退市常态化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对在IPO、再融资等阶段就存在财务造假的公司,2月4日,证监会官网发布的《证监会依法从严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显示,坚决阻断发行上市“带病闯关”,表明将持续加强IPO全链条把关,严审重罚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
行政处罚上也明显提高了违法成本。证监会数据显示,在“零容忍”态势下,今年以来已有百余家涉嫌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的公司被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处罚的人员广度、惩处力度和追责维度都大幅加大,对市场起到了威慑效应。
对配合造假的中介机构,证监会也强调一并追究。6月19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4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监管执法一以贯之的重点,我们正在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强化穿透式监管,鼓励‘吹哨人’举报,压实投行、审计等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汇聚部际协调、央地协同的合力,提高发现能力、惩处力度和防范水平。对于造假者和配合造假者,将一体查处,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对涉及犯罪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
■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