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科学养殖,虾塘能变‘钱柜’!”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葛山村,大大小小的虾塘排布有序,一名养殖户站在池边观察游弋水底的对虾,因为熟练掌握养殖技术,虾塘里肉眼可见的增产让他喜不自禁。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强化对虾养殖技术指导是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能源集团”)与牵头单位省贸促会、成员单位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组团帮扶靖海镇的一系列举措之一。自2010年“6·30”活动设立以来,广东能源集团在“6·30”活动累计捐赠资金1.71亿元,连续13年荣获“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金杯”荣誉。而自2021年6月组成工作队驻镇以来,广东能源集团通过广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累计向葛山村投入帮扶资金1220万元,坚持强党建、强底线、强基础、强产业、强文化,令其焕发乡村发展新魅力。
强产业,激发乡村经济新动能
“帮扶工作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主线,聚焦村民急难愁盼问题。”花亚伟是广东能源集团派出的帮扶干部,担任驻镇工作队队员,他告诉新快报记者,驻镇之初,工作队充分研判葛山村发展特性及自然优势,因地制宜谋划帮扶举措,截至目前,总计实施帮扶举措48项,总计捐赠资金1220万元。
依托惠州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专业力量,工作队加强对虾养殖全过程技术指导,不仅编制了养殖技术手册,还长期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借此提升对虾养殖效益。“葛山村遍布鱼塘、虾塘,养殖技术代代相传、口口相传,有宝贵经验,但也缺乏系统性。”队员郭杰同样来自广东能源集团,兼任葛山村第一书记,谈及“虾事”,他如数家珍。“南美白对虾生长快、适应性强、产量高,在硬件条件一般的土池,每亩放苗4万-6万尾,产量最高可达500公斤。”郭杰说,养殖技术与增产与否息息相关,由此,“工作队+高校+养殖户”产学研合作机制迅速建立,三方共同打造智慧虾场、盐碱地稻-渔共养项目,推动葛山村对虾养殖产业、盐碱撂荒地整治取得新成效。
“听说以后不用天天跑虾塘了,水质有问题,手机能‘报警’!”养殖户们对即将投入使用的10亩智慧虾场满怀期待,都在等示范塘投产后跟进升级,“把‘守塘’的时间省出来做其他事儿,又能多挣一份钱。”
据郭杰介绍,葛山村的智慧虾场目前已完成设备验收,不日即可蓄水放苗,届时,场内“智慧眼”将协助养殖户实现“云养殖”。
强基础,打造美丽乡村新面貌
广东能源集团不仅创新思路升级葛山村各项产业,还将国有企业管理方法“植入”乡村基层治理,建立自筹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及帮扶项目实施流程清单,有效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郭杰告诉记者,在葛山村,工作队开展了新时代乡村先进典型评选、正能量短视频大“晒”、乡村法治教育培训等活动,积极弘扬农村正能量,引导乡村文明良好风气。同时通过优化清运方式、建立片区包干责任制及升级垃圾收置硬件等措施改善垃圾收集点环境面貌。
据了解,广东能源集团近三年总投入约730万元完成葛山村入村主干道沥青化及亮化、“惠民路”硬化、排洪沟清淤及硬化、明星片区池塘环境整治、广播系统建设等民生工程,全力协调柴桥港道路硬化项目纳入惠来县“四好公路”任务并推动项目高标准建设完成,有效提升了葛山村人居环境水平。
“人居环境变美,发展动力变强,乡风文明变优,乡村治理变强,群众的生活自然变得更好。”郭杰用“五变”总结葛山村焕发的新魅力,他说,工作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同时,始终关注着原建档立卡脱贫户,为此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定期走访、关爱慰问、消费帮扶、就业帮扶等举措,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郭杰和工作队队员们对靖海镇怀有深情,也给予美好的期待,“当前靖海镇正奋力推进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这座千年古镇正以崭新姿态迈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通道,靖海镇的明天必将星光璀璨。”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图片:新快报记者 邓 迪
视频:新快报记者 邓 迪 黄粤文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