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词条“Kindle中国电子书店停止下载服务”在本周一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很多网友都忘了自己还有一台或者数台Kindle电子书阅读器闲置在家里某个角落,或者是戏言成真、成了盖“泡面神器”了。
据亚马逊中国官网消息,2024年6月30日起,Kindle中国电子书店停止云端下载服务,此后未下载的电子书将无法下载和阅读。
需要指出的是,相关消息虽然登上热搜并成功触动部分网友“时代的眼泪”,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子书没有未来。无论是汉王、掌阅、当当、京东、科大讯飞、小米等的国产硬件厂商提速布局,还是微信读书、番茄小说、掌阅等线上阅读应用的不断更新上线,始终都在证明着,天变地变,国人阅读的初心不变。
Kindle没落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读书
2007年,亚马逊推出的Kindle电子阅读器,凭借其护眼的电子纸屏幕和便携的特性,迅速成为全球电子书阅读的代名词。2013年,Kindl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启了中国读者的数字化阅读新时代。
在之后的十年时间里,Kindle见证了中国电子书市场的蓬勃发展。
一方面,科大讯飞、华为、掌阅、文石、微信读书等本土品牌纷纷崛起,对Kindle的市场地位形成挑战。根据TrendForce预估,2022年全球墨水屏市场规模约46.5亿美元,年增48%,市场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与此同时,据《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5.70亿,同比增长7.53%,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占网民规模的比例,首次超过50%。
在此期间,尽管Kindle曾在中国销量突破百万,但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免费在线资源的丰富,Kindle的光芒却逐渐黯淡。
2019年3月,亚马逊官微推出了一则广告文案:一部Kindle被盖在一盒泡面上面,旁边的文字显示“盖Kindle,面更香”,甚至还用Kindle自带的时钟功能设置了“倒计时5min”,期望让读者在更多的场景中拿起被冷落的阅读器。这也是Kindle被称为“泡面神器”的由来。
2022年6月2日,亚马逊Kindle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宣布在2023年6月30日停止中国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
中国数字阅读产业依然蓬勃
诚然,过去十年里,Kindle的入华,的确为中国出版业及数字阅读软硬件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前述的相关行业统计数据已经足以证明这一点。那在Kindle谢幕之后呢?
有Kindle老用户昨日表示,自己家里有三个kindle,有一个已经不能充电和传文档了,而“上个月买了两个国产安卓开放系统的电子书简直太爽了”。另一位用户则慨叹说,“但凡好用我的能闲置几年?”
广州本地数字阅读研发企业文石科技,在Kindle入华的2013年便判断出,kindle的模式在中国并不适用。从那时候开始,文石转向安卓的开放系统,允许接入微信读书、京东读书、番茄小说等第三方App,并开始探索将墨水屏技术应用于更多场景,打造集阅读、写作、办公于一体的生产力工具。
在日前的618年中大促期间,文石产品在天猫平台位列3C数码销售额排行榜第一位;此外,近日还宣布完成了由联想创投、川奇光电等共同领投的B轮数亿元融资。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十多年前曾预言,“亚马逊的Kindle在中国是绝对没法做成功的。”十多年后的今天,京东读书App在618期间,全时段可享2件6折、3件5折的电子书优惠,6月1日至6月3日还有10元10本、套装3折,以及叠加优惠券满150减50的优惠。京东JDRead阅读器,不仅能够在手机、阅读器、PC等多端进行内容传输,还能实现与MEEBOOK、Bigme等众多品牌阅读器的跨品牌同步。
今年2月,曾经有出版社及作者公开抱怨,Kindle退出后,电子书的单本收入大幅下降;还有热门电子书突然转向单本销售模式,不参与任何App付费会员阅读计划。
在这场被称为“纸电之争”事件背后,本质是平台与上游内容生产者等的多方利益的博弈,但即使在抱怨一方的出版业界,也都承认,数字化已成为阅读趋势,电子书阅读成为时代潮流不可逆转。更何况,中国独有的网络文学产业、网文付费群体及用户规模这些年来一直都在高歌猛进,不少走红网文还反哺出版业成为热门畅销书。
■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