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华南国家植物园于2022年5月获批,7月揭牌。揭牌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统筹做好迁地保护、科研、科普、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园林园艺展示等工作,各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109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科研工作方面,2022-2023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其中高水平研究论文109篇;培育大湾区兜兰、四季无忧等植物新品种97个。华南植物园牵头完成的“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华南植物园重点开展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热带珊瑚岛植被生态系统构建、华南植物迁地保护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广东植物多样性全域调查与评估等工作。首次重建苦苣苔科19个亚族137个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发现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普遍性规律,揭示甘薯作物第一大害虫甘薯小象甲抗性分子机制,培育的大湾区兜兰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力。
新增引种物种2449种
在植物引种方面,园区自2022年以来引种植物7596号,新增引种物种2449种,隶属247科1491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70种(包括再次发现“消失”近百年的毛柄木樨),珍稀濒危植物359种。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42057号,分类群18856个,物种12204种,品种6652个,隶属302科2916属。其中中国本土植物7279种、广东本土植物3679种,中国特有种1733种,珍稀濒危植物10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4种。
在野外回归方面,研究基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的粗茎紫金牛进行重建回归、增强回归和异地回归4个点的野外回归,完成该物种对回归点生境的适应性评价,并提出综合保护策略。针对3种广东特有的濒危报春苣苔属植物怀集报春苣苔、红花报春苣苔和封开报春苣苔,利用人工扩繁种苗,完成其原生境和异位野外回归,使3种濒危报春苣苔属植物重新回归家园。开展我国特有单种属濒危植物猪血木在原产地广东阳春市的加强型回归,增强当地居民对珍稀植物的保护意识。
去年入园游客达241万人次
科普旅游方面,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以来, 入园游客人数大幅增长。2023年度入园游客数较2022年增幅近50%,达24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特色科普活动欣欣向荣。揭牌两年来共举办科普活动近500场,科普导览场次达3900余场,线上线下科普受众达2000万人次。其中,2023和2024年春节期间连续两年与国家植物园“南北联动”举办新春珍奇兰花展,“夏日观萤”系列科普活动之“聆听浪漫奇妙夜的神秘乐章”央视新闻直播总观看量达218万人次,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广州专场活动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
科普教育工作也获得显著进展。揭牌以来先后获评首批国家林草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3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获2023年岭南动植物科学技术一等奖,出版《嘿,你的生活被这些植物改变了》等一批科普专著。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