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香占
驻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兼南岗村第一书记
派出单位:广州市审计局
2024年7月10日 晴
三年前,我有幸来到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开展驻镇帮扶工作。此外,我虽然也去过不少地方,但沉浸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还是第一次。无论是出于工作需要,还是个人的一点好奇心,都让我对瑶族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瑶族支系较多、分布广阔,在南岭地区分布最为集中,素有“南岭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溯源而上可到三皇五帝时期,但他们的迁徙过程却是布满艰辛,生存环境跌宕起伏。远古时期,由蚩尤率领的九黎、三苗等部落与炎黄“逐鹿”大败后,逐渐南迁,化为各少数民族隐居山林。但中原统治者一直将其视为安全隐患,欲除之而后快。直到舜帝百年南巡,致力于安抚教化,最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永远“坐镇”瑶区,受后人敬仰。
关于瑶族名称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即便瑶学业内也是众说纷纭,为稳妥起见,我这个瑶学“小白”就从正史记载谈谈“瑶”身之变。
目前,官方记载瑶族名字最早见于《隋书》“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期间,先后作了《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莫徭歌》《蛮子歌》等描写瑶族生产生活、语言风俗等内容的诗歌,其中描画瑶族同胞勇敢矫健、团结狩猎的画面蔚为壮观。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称瑶族为“莫徭”,也就是不用服徭役的意思。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虽然瑶族同胞名字“无符籍”,身穿“斑斓布”,说着“钩輈音”,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但官方对少数民族还是持安抚、温和的态度,这与唐朝推崇舜帝明德、文治大同有莫大的关系。
到元朝后,画风突变。元朝统治者好战,灭掉南宋后,根本不把不服徭役、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放在眼里,把瑶族名字的关键字,由“彳”旁改为带有侮辱性的“犭”旁。
历经元朝短暂而黑暗的统治后,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虽然恢复汉法,但对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歧视却没有太大改善。统治者不仅对瑶族名称保持了元朝的称呼,而且围剿频次和力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时期,仅对连阳地区的瑶族围剿记录就达30多次,清朝时期也近20次。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来连山赴任的知县李来章,虽然尊重瑶汉民众、访贫问苦、劝课农桑,但依旧“不食瑶栗、不饮瑶酒”,对瑶族同胞的表述为“食饮腥秽,形貌虽人,实与禽兽无异”,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是“此见瑶非惩创不足以戢奸,彼专恃恩抚者,皆谬计也”,仍主张在剿的基础上安抚教化。目前,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留下的三块清朝石刻就是最好的例证。以连阳八排瑶地区为例,当时,在仅一万余人的瑶区,清王朝竟然分设三十六讯,驻兵瑶区周围,实行严密封锁。所谓“无事则防之,有变则膺惩之”,真实建起了防瑶的铜墙铁壁。
民国时期,受各种进步思潮的影响,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也有了明显进步,并正式发文将带有侮辱成分的少数民族名字,从“犭”旁改为“亻”旁。然而,国民政府虽然提出团结中国各民族成为一个大中华民族,但仍主张对少数民族采取同化的政策,以形成一个汉化的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建立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处理民族地区各种矛盾,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民族工作理论、方针、政策和措施。1951年5月16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公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明确提出“如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意思者,应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或收管”。不久后,党和政府采纳了民主人士的提议,将瑶族的名字由“亻”旁改为“玉”旁,寓意着党和政府不仅把少数民族当人看,更是当宝贝一样捧在手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项民族政策措施在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移民搬迁、扶贫双到、脱贫攻坚再到当前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惊天“蜕变”,少数民族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之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快乐学习,李来章笔下“呫哔咿唔于蓬窗瓮牖之下”的日子一去不返,中国共产党用一项项“伟大工程”践行了将少数民族同胞当成宝贝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