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绿水青山,推窗闻鸟语花香
中国之美看乡村,乡村之美看庭院。近日,广州市妇联联合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公布了广州市首批80户“美丽庭院”名单,评选出“美丽庭院”示范户6户和“美丽庭院”示范村3个。这些美丽庭院究竟美在何处?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各区庭院示范户开门见绿水青山,推窗闻鸟语花香,利用“庭院+民宿”“庭院+乡村游”等方式盘活美丽庭院“方寸地”,催生农民增收“致富园”。
今年公布“美丽庭院”示范户6户
“美丽庭院”是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措施。广州计划用3年时间,每年寻找广州市“美丽庭院”100户、广州市“美丽庭院”示范户6户、广州市“美丽庭院”示范村3个,今年是第一年。
通俗意义上说,庭院指的是位于乡村居民住宅房前屋后的区域,“美丽庭院”则是一个布局合理,环境整洁,风貌优美,家风文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院落空间。
广州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评选“美丽庭院”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引导乡村庭院环境从“整洁外在美”向“特色内涵美”转变,赋能乡村妇女及家庭从“认识美、追求美”到“维护美、传播美”的升级,进一步夯实美丽家园与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绿美广州建设。
“美丽庭院”“四美”评选标准公布
事实上,“美丽庭院”有一些基础标准,即要做到“四美”,分别是:庭院整洁美、分区秩序美、绿化美化美及庭院文化美。
具体来看,庭院内外要保持整洁干净,无畜禽散养,无积存垃圾,无废弃物堆放;庭院功能要分区合理,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挂,无乱涂乱画,还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院落空间,种植适宜的花草树木,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绿化格局。同时,庭院能够将家庭生活、个人兴趣与庭院建设美化相结合,展现新时代乡村风尚。
在记者走访的示范户中,有青砖黛瓦的古朴民居,有竹影婆娑的雅致小径,也有绿意盎然的凉亭茶室,一户户别具特色的“美丽庭院”各美其美,移步换景,庭院内处处景致也各不相同,但都能让人引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美丽庭院能为农村经济拓展增量”
田园、水乡、古村、归侨……美丽庭院在多样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底蕴中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示范户霍子平格外钟爱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他在闲暇之余修花剪草,与友人品茗聊天。还有的庭院被巧妙改造成了民宿,古朴与现代相结合,旅人迎来送往间带来了经济收入。
在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文良看来,发展“美丽庭院”是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抓手和有益尝试。“中国人自古就有院子情结,利用自留地或公共废弃地发展庭院经济,打造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能够为农村经济拓展增量。”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美丽庭院’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城市文明的生动体现。未来将以‘美丽庭院’为切入点,为打造更加美丽、宜居、宜业的绿美广州贡献巾帼力量,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美丽庭院”逐个睇
白云区冯会棠美丽庭院:
岭南民居通过微改造焕然一新
青砖绿瓦,古韵悠长。这里是凤和村村民冯会棠家族的百年古宅,许多华侨出国后就成为了空心村。冯氏家族的住宅建筑结构为三间两廊,主要采用悬山顶、人字墙,平脊、砖木结构为建筑特征,是极具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现在庭院由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负责改造。
小镇的负责人许晓燕说,小镇采用“乡村微改造”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岭南传统民居的文化肌理,如一些雕刻、古树、天井、阁楼,同时进行保护性修葺开发。庭院内引入了餐厅、甜品店、特色书屋等多种现代化业态,游客慕名而来吃粤菜、喝咖啡打卡休闲。凤和村内约9成村屋都交由小镇设计改造,奶油风的咖啡馆、现代化的公寓民宿、结合机场的研学基地以及独具特色的美术馆都使得整座庭院焕然一新。
“我们希望配套机场建设一个供游客休闲打卡、微度假的地方。庭院实现了保护性开发,提升生活品质,为青年带来信心,游客的到来促进了可持续收入增长,延续了家族产业,这一过程也传承了当地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许晓燕说。
南沙区霍子平美丽庭院:
“空中花园”里有个家庭农家乐
瓜果飘香,满园翠绿,这是南沙区霍子平家给人的第一印象。与其他庭院不同,他的院子建造在楼顶天台上,被称为“空中花园”。
霍子平与爱人阿嫦退休数年,两人心态年轻,喜爱热闹,将这处120平方米的空中露台美化改造成了美丽庭院,巧妙划分为品茶、品酒、露营、种菜多个功能区,宛如一个微缩版“家庭农家乐”。这里最多能容纳40余人,孩子可以荡秋千,年轻人可以聚会游戏,老人可以闲坐畅谈,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庭院里得到娱乐。
夫妻俩说,他们的庭院设计以美观实用、可供休闲娱乐为目的,平时亲戚朋友来此聚会,白天大家围坐品茶,闲聊聚会,偶尔还组织烧烤轰趴。一眼望去,冬瓜、西瓜、青瓜等果蔬挂满枝头,今年更是喜获丰收。夫妻俩在庭院内布设了一圈夜灯,到了晚上,点点星光与繁星遥相呼应,微风拂过,格外惬意。“尤其钟爱夜晚的院子,整个小镇都尽收眼底,心旷神怡。”霍子平说。
从化区林锦平美丽庭院:
游客在民宿里体验田园生活
清晨在鸟鸣之声中醒来,傍晚在蛙声一片中欣赏落日余晖,在林锦平打造的绿意盎然的庭院里可以充分感受到夏日惬意。
暑期已至,为迎接亲子家庭,林锦平在自家经营的磨舍民宿内准备了丰富的活动。“亲子家庭可以在这里制作从化当地特色的粉包(卷粉),手磨豆浆,制作竹筒饭,用我自己砌的烤炉烤比萨、烤窑鸡,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溯溪处,在清澈的小河里捞小鱼,傍晚还可以跟着我们寻找萤火虫的踪迹……”林锦平说,希望来到磨舍民宿的游客能体验一番田园生活,感受乡村野趣。
林锦平是从化人,热爱旅游,2009年的丽江之行激发了他对建筑改造的热情。他收集了满满一墙的木制饼模装饰自家民宿,还收集了上百个石磨的圆形底盘,用来铺设蜿蜒的庭院小径,多年改造才有了如今融合多种风格的民宿风貌。
作为从化区龙新村开设的首家民宿,林锦平通过创业带动当地就业。每逢时令的番茄、玉米、花生、黄皮、荔枝等蔬果成熟,林锦平会应游客需求承包果树、农作物供游客采摘,为当地村民增收。
视点
“通过开发庭院为农民增收提供新机会”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文良认为,庭院在改造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服务于农民的生活,庭院设计要围绕农民的生活方便。“它不能只是一个景观,完全脱离农民的生活。如果为美丽而美丽就不可持续。”
在他看来,发展“美丽庭院”最大的优势是对农民资产的重新发现。“以前庭院很少开发,属于沉没资产。通过开发庭院,为农民多渠道增收提供新机会,拓展农民闲置资产的财富价值,是实现可持续财富收入的一种低成本方式。”
同时,周文良建议,依托美丽庭院发展民宿经济,如“美丽庭院+精品民宿”,是切实可行且成效显著的产业路径。通过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与周边旅游产品相互赋能,让游客流连忘返,让“流量”变“留量”,从而避免“美丽庭院”昙花一现,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美丽庭院+网络直播”“美丽庭院+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展现农民绿色农产品与手工艺品,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广州市首批6户“美丽庭院”示范户
●白云区冯会棠家庭
●黄埔区温桂添家庭
●花都区朱启明家庭
●番禺区曾结贞家庭
●从化区林锦平家庭
●南沙区霍子平家庭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麦婉诗
图片: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摄、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