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网文作家在社交媒体曝光,在字节跳动旗下网文APP番茄小说签约协议中新增“AI训练补充协议”,要求作者同意把作品“喂”给平台的AI用于内容开发,在网文圈内引起哗然大波。
据协议内容显示,签署后作者的作品全部或部分内容及相关信息都将用于平台AI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或其他新技术研发应用场景,训练生产内容受平台版权保护。如若签订,作者后续“将优先参与平台AI新功能内测”。
要求把作品“喂”AI?作者联合抵制平台
此条“AI训练补充协议”遭受到大批作者的抵制,迫于压力,7月23日,番茄小说相关负责人表示番茄小说对于已签署补充协议或签约条款中包含AI辅助写作条款的作者,已上线解除相关条款的功能入口,用户可通过番茄作家助手APP、番茄小说网作者工作台发起解除相关条款。目前,尽管“AI授权协议”已被删除,但“AI辅助写作条款”依然存在。
平台的许多作者并不接受此番让步,他们认为番茄小说的签约协议依然是“让我们把成果去‘投喂’AI”。还有不少网文作者反映,虽然和番茄小说解除了AI协议,但作品却“疑似”被限流了。对此,番茄小说相关负责人作者在平台发布作品的权益与是否签订AI辅助写作条款无关,也不会影响该作品的正常推荐。
与此同时,番茄小说被曝存在多个作品高度雷同的情况,有新手作者日更超过200本小说,远超正常更新水平。上述事件一经发酵后,不少作者商量“逃离”番茄小说。有作者号召大家一起转移平台,甚至发起了“停更倡议”;有作者则希望利用“AI训练规则”通过生产大量低质、乱码的作品拉低AI的学习素材水平,寄希望于“教坏AI”;还有作者则在社交媒体招兵买马希望能过自建全新平台,为网文作者建立全新自留地。
谈到此次番茄小说的AI协议遭到集体抵制的原因,网文作家大白之主表示:“实际上,网络文学是一个靠爱发电的行业,很多作家投入了很多心血和热爱,除了写作,他们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如果AI取代了他们的谋生道路,就会颠覆他们的人生。”
AI辅助创作常见,代替作者写作罕见
实际上,目前用AI辅助创作在各家网文平台十分常见。
去年7月19日,阅文集团宣布发布国内网络文学行业首个大模型“阅文妙笔”和基于这一大模型的应用产品“作家助手妙笔版”,为作家打造包括作家服务、数据运营、技术工具等在内的网文创作配套措施。
同月,“七猫”平台宣布基于跟百度的“文心一言”合作,为作者提供了“AI助理”等相关辅助写作功能,可以提供历史文化信息、为角色命名、生成场景描写等。
去年10月13日,中文在线发布中文逍遥大模型,可以提供从故事构思、情节安排、内容撰写,乃至人物对白、插画制作,内容评判等全创作周期的功能辅助,可实现一键生成万字,一张图写出一部小说,一次读懂100万字小说。
中文在线CEO童之磊表示,AI辅助创作,绝不是把创作的权利完全让渡给大模型,作者绝不是沦为AI的“奴隶”。
尽管AI已经深入到网文创作中,据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直接宣布将语料“投喂”给大模型的平台,目前仅有番茄小说一家,因此引发激烈抗议,“一些其他平台也有AI助手,但是以辅助写作的工具样式出现,比如帮助起名、描写场景等,暂时还没听说其他平台要用人工智能写作代替作者的说法。”血红表示。
AI浪潮中,如何保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
在一定层面上,番茄小说事件,可以被定义为国内首例文字工作者群聚反对AI写作的案例。但在全球范围内,但这并非首例。早在2023年12月,《纽约时报》便曾就ChatGPT未经许可使用其数百万篇文章以训练AI模型,将微软和OpenAI告上法庭。据《纽约时报》报道,上述两家公司窃取了记者的报道,严重威胁到了新闻从业者的生计,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据新浪科技不完全统计,在《纽约时报》打响了媒体机构起诉OpenAI的第一枪后,随后又陆续有媒体加入了这一反抗的队列。截至今年6月,至少已有12家新闻媒体机构对OpenAI和微软提起了侵权诉讼。
从国外到国内,无论影视、新闻还是网文行业,越来越多的人类文字工作者、脑力工作者正对AI的发展表示担忧。
有长期从事AI行业的人士坦言,“目前AI在写作、影视制作等方面的能力仍无法取代专业工作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标准化的内容创作和文书工作,将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AI身影,一些底层的文字工作者注定将面临与AI的直接竞争。”
关于此次争议,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表示,如果平台方利用作者对平台方的依赖性,违反作者的自主意愿,或者拒绝对作者提供合理对价,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要求作者提供自己的写作素材给AI,这种要求就是不合理的,平台方和作者的权利和义务也是不对等的。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平台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那么它还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如果平台方与作者在平等、自愿协商基础上达成协议,由平台方为作者提供合理对价,而作者授权平台方将其作品用作AI训练语料,那么这类协议就是合法与合理的正常市场交易行为。
来源:澎湃新闻、蓝鲸新闻、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