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8月1日至2日,以“新起点、新时代、新境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暨第三届大湾区经济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一流金融机构的近50位首席经济学家为助力大湾区乃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奉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在演讲中谈到,最近几年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22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增速非常快。其中,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接近155亿美元,同比增长9.2%。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留量和存量的10.9%和6.9%,分别排名全球包括各个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位。
我国企业“走出去”在加快的过程中有哪些情况、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呢?盛松成表示,企业走出去机遇与风险并存,应该全面考虑、审慎决策,避免盲目跟风。“几十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有成功经验,也有教训。成功的经验比如说曹德旺就很成功,当然也有教训”。他认为,企业可以尝试与当地资本合作,以规避风险,“走出去以后,如果你能够和当地资本相结合,以适当的形式结合,当地资本总是比较了解风险,也比较了解投资收益,如果以适当的形式能够相结合,对企业走出去可能是有益的。”
盛松成注意到,企业走出去投资,不仅是我国,全世界都一样,有服务业也有制造业。我国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外投资同步发展,制造业对外投资也比较快,几乎是同步发展。截至202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0%集中在服务产品,尽管同步发展,但是有80%还是集中在服务业,其他国家的存量不一定那么高,但是对服务业的投资更多。
为什么大家都青睐于服务业?盛松成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占比在不停提高,所以服务业对外投资占比也在提高;二是服务业基本上是一个轻资产行业,风险比较小,所以在不确定的世界环境下,大家倾向于投资服务业。
服务业对外投资是服务贸易的方式之一(《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跨境提供、跨境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与国际投资相关的主要是商业存在)。从服务贸易整体看,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显示,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以来都是逆差,货物贸易是顺差。2023年全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扩大到2251亿美元,其中旅行项下逆差很大。而美国在金融、知识产权使用费、其他商务活动等领域优势明显,都实现了顺差。我国则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建设方面实现了顺差。这是我们几十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技术、运营各方面的积累和推广的过程。
“未来仍然需要加快服务业的改革开放。2010-2021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其中高端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尤为突出,可以说未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盛松成表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