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开发第一人——赵佗与南越国文物展”在正定县博物馆开幕
新快报讯 8月1日,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正定县人民政府主办,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正定县博物馆承办,龙川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家庄市赵佗文化研究会协办的“岭南开发第一人——赵佗与南越国文物展”在正定县博物馆正式开幕。这是首次在赵佗故里——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大规模展示南越国文物。展览通过200余件展品,开启一段穿越2000多年,跨越1800公里的文化传奇之旅。
本次展览分为“史载赵佗”“考古南越”“千年追忆”三个部分,分别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后世遗迹三大方面呈现赵佗为维护岭南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促进岭南开发作出的贡献。“史载赵佗”部分,通过文献资料深入浅出地重现赵佗传奇的一生,从南越国的建立始末、政治谱系、周边关系等,勾勒出百年南越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基本面貌,展示岭南社会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考古南越”部分,梳理百年以来南越国考古方面取得的系列重大成果,重点介绍南越国重点遗迹——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通过“物”的视角展示南越国政治、经济、建筑、宫廷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细节,展现岭南地区在南越国时期实现的跨越式大发展。“千年追忆”部分,重点通过后世追认遗迹、传说、诗文等呈现两千年来赵佗与南越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石家庄正定、广州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年来,石家庄与广州两地以“赵佗文化”为纽带,成功举办了“从真定到番禺——赵佗与南越国”“汉代诸侯王系列展——中山王与南越王”“千乘中山——古中山国精品文物展”等展览。此次展览是两地深化文旅合作的又一力作。
部分文物赏析
展品:“万岁”文字瓦当
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前203年~前111年)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古代瓦当多用于宫殿、官署、寺庙等级别较高的建筑之上。它位于筒瓦的最前端,即屋檐处,主要作用是保护木构屋架,使其免于日晒雨淋,同时也使建筑更美观。在南越国宫殿和御苑中,出土了大量“万岁”文字瓦当,瓦当当面直径普遍在15厘米以上,体形较大,“万岁”在汉代寓意长寿,也作为祝颂语,属于秦汉时文字瓦当的一种。
展品:空心砖熊饰
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前203年~前111年)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空心砖,是我国古代流行的一种建筑构件,它体型大,内中空,故名“空心砖”。现有考古材料显示,空心砖最早出现于先周晚期,春秋战国时被用于修建大型高台建筑。秦汉时期的宫殿或官署建筑遗迹中,多有发现被用于修筑台阶或踏步的空心砖。类似的踏跺在秦汉建筑遗址常有发现,但两端饰熊纹的仅见于南越国。踏跺的侧面模印精美的熊纹图案,熊纹主体体现了熊头部的图案,熊两眼正视前方,炯炯有神,威武有力,既憨态可掬,又雄捍威猛。
展品:金花泡
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前203年~前111年)
广州南越文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南越文王墓墓主胸部发现多枚焊珠金花泡,泡面用金丝焊接成圆形、心形、辫索形等多种立体图案,这是我国发现最较早的“珠化”工艺的黄金制品。“珠化”是将黄金或铜制成小圆颗粒,焊接于金器表面作为装饰。此工艺起源于西亚,后被古埃及、希腊所掌握,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后传入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金花泡饰其来源可能与西亚以及地中海地区有关。
新快报记者 潘玮倩 许婉婕 通讯员 南越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