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布渣叶种植面积从140亩增加到约450亩;洋金花种植产业从0到1开始试种;冷库进入实际建设阶段;提升乡村老人幸福感的颐养院已经完工……日前,新快报记者深入走访了解到,广州市驻湛江雷州市南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南兴镇工作队”)坚持实干兴镇,今年来,南兴镇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全面提速,“百千万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效。
产业发展全面提速
第二轮驻南兴镇工作队由广州市纪委监委牵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药集团”)、广州市贸促会等共同派出干部组成。
在长期帮扶的过程中,驻南兴镇工作队确立了主要做强水稻、南药两大产业,兴镇强村富民的关键帮扶思路。
“今年来,在后方组团单位的加油鼓劲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乡村全面振兴尤其是产业发展方面全面提速,几大产业都有了新进展。”日前,驻南兴镇工作队队长徐斌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药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在工作队发动下,高田村、芝园村由“头雁”带头种植布渣叶,将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40亩左右扩到约450亩。在梅田村,主要服务“稻稻+”的冷库项目也进入了实际建设阶段,有望为今年冬闲产业种植提供保障,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推广布渣叶有了“头雁”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布渣叶种植产业是在工作队的推动下,由后方组团单位广药集团与当地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合作开展的产业项目。经过近两年发展,平兰村的布渣叶种植产业,在技术、管理和收成等方面都已相对成熟、稳定,规模种植效益不错。
在驻南兴镇工作队的发动下,芝园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家善带头流转了50亩土地,今年开始种上了布渣叶。新快报记者在他的种植基地看到,由于勤于打理、土地相对肥沃,这里的一垄垄布渣叶长势非常好。“工作队给我们免费提供种苗,技术人员经常过来指导,收成时也会根据市场价优先收购我们的产品,这是促使我规模种植布渣叶的最大信心。”李家善说,目前正计划继续流转更多土地扩种,不少村民知道情况后也表达了种植意愿,下一步将想方设法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在联农带农方面,基地不但给农户带来每亩土地600元的租金,也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
与芝园村不同,高田村占地160亩的布渣叶规范种植基地由高田村所在的雷州市惠恒种养专业合作社(下称“惠恒合作社”)与广药集团合作种植。新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部分布渣叶还套种了新的中药材洋金花,个别洋金花已经开花。
高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惠恒合作社负责人袁存惠告诉新快报记者,此前参与平兰村布渣叶管理后,对种植布渣叶产业有了信心,于是他带头成立了这个合作社,村民们有的以土地入股,有的以租田、务工的形式参与。除了布渣叶,他还在工作队和广药集团的支持下套种了5亩洋金花。“按正常洋金花要3个多月才开花,没想到种下去一个多月就开花了。”袁存惠告诉记者,洋金花的特点就是产值相对较高,集中开花后几乎每天都能采花,一年亩产估计能达到1000斤,按目前保守价格算,一公斤可以卖到六七十元,产值比较可观。
不过他坦言洋金花在管理上要求比较精细,而且比较怕雨水。“目前正在试验和积累经验,待试验成功后再扩种,并带动其他村民种植”。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的地面上还铺设了一套滴灌、喷淋设备,只要按动开关,基地就会自动喷水,省去了很多人工的投入。驻南兴镇工作队表示,这是工作队为了扶持基地发展,投入自筹资金10多万元购置的,除了滴灌、喷淋设备,还帮基地打了井,这部分设备投入将以租金的形式用于壮大村集体收入。
目前,平兰村、高田村、芝园村三地的南药种植规模已经接近450亩。徐斌表示,工作队将在广药集团的全力支持下,以南药种植示范基地为抓手,推动南兴镇打造南药基地,树标杆,做示范,推动南药产业成为湛江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稻稻+”模式将有冷库支持
近几年来,南兴镇梅田村在两轮工作队的支持下,以发展“稻稻+”模式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稻稻+”是指一年连续种植两造水稻,再利用冬闲的间隙轮作一造经济作物,以求最大化提高单位亩产的产值。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前几年,梅田村也尝试过在冬闲时规模种植西兰花、油菜花等作物,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冷库支持,在集中收成时不利于产品的储存和价值提升。
日前,新快报记者在梅田村看到,投入400万元自筹资金建设的梅田村冷库已进入了建设阶段,整体已铺设好地基,正在进行主体建设。驻南兴镇工作队介绍说,冷库有望于今年8月建成,届时将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以上,并助力梅田以及周边村民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增加分拣和包装就业机会,发挥多元联农带农效益。
为普惠养老开辟新模式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在城市里,养老机构往往一床难求,在农村地区,专业的养老机构也相对不足。
在梅田村,一栋崭新的三层建筑——颐养院已经竣工,内部已装修完毕,可以随时投入使用。颐养院门口,健身器材、石凳、花卉等应有尽有。
徐斌介绍说,这是广药集团投入297万元资金援助建设的,颐养院拥有16个房间32个床位,还有一个可容纳100人同时就餐的老人食堂。工作队正在牵线搭桥,准备引入专业的养老机构合作,届时希望联合当地民政部门,把它建成农村普惠养老服务的样板,服务当地镇村群众,提升当地群众的幸福感。
布渣叶产业的跨村联动、洋金花的创新试种,彰显了科技兴农的示范效应;冷库建设破解“稻稻+”模式瓶颈,展现了基础设施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而颐养院的建成则标志着乡村振兴走向全面发展深化的趋势。驻南兴镇工作队这种既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又对接市场需求的帮扶模式,既解决当下增收难题,又培育长远发展动能,有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宝贵地方样本。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徐增龙 黎宇航 刘 松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 迪
校对:吴习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