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杨焱燊系湖南省湘潭人现年六岁,在本校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
一份正在展出的手写正楷《毕业证书》让收藏周刊记者十分惊讶,这竟是20世纪30年代的幼稚园毕业证,上面还有落款:广州市市立第一幼稚园校长马汉瑶(签字),证上贴有孩子的照片,如此正式庄重的毕业证,足以说明在当年对教育的重视。
现在的花地湾古玩城周边,正在“大兴土木”,这里似乎即将要迎来全面的更新,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古玩城的二楼,却隐藏着一个反映近现代教育变迁脉络的展览——“广东教育文献展”,在这里,400多件文献资料,集中呈现了涵盖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教育信息,藏品物件上有砖契、拓片、照片、画作、书法、信札、旧时教材、日记、刺绣、服饰、印章、器皿、毕业证书……清晰地梳理出了清末科举制度的求学状态与近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建立的转变过程。
“400多件文献感受不同时期广东教育的历史风烟”
在展览中,既有写着“耕读事业”的门牌,这反映出了古人对读书的重视,也展出了古代小孩学字的描红印版,还有清朝进士何文涵上京赶考的日记,他在日记写道,“乐昌以上皆壁立,参天杉林苍翠,泷水奔流舟形所至,不见太阳。”可见当年赶考路上之艰难险阻。
而从展品中,尤为珍贵的是,让我们看到废除科举之后,民国元年的一张“文凭”,这是一张《广东省潮州普宁县利群公立两等小学校毕业文凭》,这张文凭标志着旧的科举制度的消失与新的教育模式的到来。
“展览围绕广东教育发展的脉络,时间跨度上自晚清至民国至现代,藏品物件上有砖契、拓片、照片、画作、书法、信札、旧时教材、日记、刺绣、服饰、印章、器皿、毕业证书……种类繁多,不一而足。”天人山水道德经图书馆馆长、文艺评论家刘释之看完则感慨道,“‘触目皆文史,物物蕴风烟’,这是本次展览给予人们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观感。在展呈上,既依时间脉络,又分重点专题(如中山大学嬗变发展史等),有点有线有面,让人置身其中,从一件件有着人文温度、洋溢着个体生命气息的文献里面,便可穿越历史风烟,感受广东教育在各个特定时期所折射出的历史风烟、人文思潮和社会风尚。这是本次展览的价值所在。”
展出的400多件文献,是策展人黄李平历时十二年时间累积起来的,他介绍,西学东渐之风对广州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别于传统官学和书院的新型教育机构学海堂、广雅书院等相继出现,为广东教育近现代化转型打下基础。以学海堂学长陈澧为带头人的“东塾学派”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登上教育舞台的(清刻书家、藏书家陶福祥也曾任学海堂学长)。学海堂培养出众多思想界、教育界的新锐人物,有“南粤先贤”之称的邹伯奇、“睁眼看世界”的梁廷柑、倡导维新变法的梁启超等,溯其师承,源头都在学海堂。他说,从实物中,可以追溯那段教育模式渐变的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一大批优秀青年聚集于广州。这一时期,广州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崭露头角,中山大学等一批高校创立。”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春健对展览评价称,“蔚为大观,功德无量。”
文献涵纳烈风美术学校、广东省战时艺术馆、南中美术专科学校等
呈现重要美术院校发展更迭
在美术教育方面,同样有不少重要文献,其中一份签名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黄新波、阳太阳、杨秋人、张幼兰……这都是近现代美术史上成就卓著的大家,没想到,他们的名字会同时出现在《广州市立艺专师范科第一届毕业典礼的题名纪念》里。据广东美术馆的资料介绍,当时的杨秋人是同时担任广东省立艺专及广州市立艺专联合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而当时才十七岁的张幼兰则刚毕业,那时候她尚未与未来的丈夫潘鹤先生认识。
此外,还有多家不同机构的文献信息,几乎可以串联起近现代广东美术教育的基本脉络,例如,1928年,烈风美术学校的毕业证书,时任校长何三峰,据广东画院资料,岭南大家黎雄才于1931年就肄业于广州烈风美术学校,后赴日本求学;成立于1940年4月的“广东省战时艺术馆”文献,也罕见地展出,这是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前身,艺术馆是为培训抗战宣传骨干而设的,馆长由当时的教育厅厅长黄麟书兼任。内设音乐、戏剧、美术三科,分别由黄友棣、赵如琳、胡根天负责。这次展出的是该艺术馆第一期第一号的毕业生证书,馆长黄麟书、副馆长赵如琳、部主任胡根天三人签名,尤其珍贵。据资料,该艺术馆每期学员培训两三个月就出来参加工作。当年底迁至韶关五里亭,改名为“广东省艺术院”,改为两年制。后为合符当时院校体制改名为“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赵如琳任校长。由于战局变化,敌机时常轰炸,校址多次迁移,到过连县、上窑、罗定等地。有所谓“三易校名、十迁校址”之称。“省艺专”在抗战中经历了坎坷艰难的路程,培养出一大批艺术人才,为唤起民众宣传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展厅内,著名画家陈子毅1946年于岭南艺苑的《毕业证书》也赫然在列,还清晰可见当时的主任赵少昂亲笔签名。岭南艺苑是赵少昂25岁在广州创立的,以绘画设帐授徒,作为岭南画派四大家之一,赵少昂对广东美术发展的影响也举足轻重。
几乎同期,高剑父任校长的《南中美术专科学校招生简章》也有展出,据了解,这是1946年,高剑父在春睡画院的原址上,重新组建的正规美术学校,这一点,在招生条件中略见一斑,“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毕业或高中师范毕业或同等程度有证明书者。”
已故著名画家黎明就曾回忆这段历史,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开办初期,春睡画院早期的梁铎宏、黎葛民、苏卧农、关山月、赵崇正、黄独峰等纷纷回归;在校工作的同门还有黎明、麦浪、李钊良、李佩蕙,阵容鼎盛;还礼聘徐信符教文学,陈寂园教诗词,麦华三教书法,林荣俊、梅仑昆教西画,还有杨秋人、高谪生等,合力支持剑父先生的壮举。翌年一九四七年,获广州市政府邀请另创办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第一学期的校址就借用春睡南中原地,学校结构组织更趋完善,发展成为艺术教育学府。
需要一提的是,上述提到的张幼兰,先从南中美术专科学校毕业,随后入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随后在1950年又入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这是由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而在这次的展览中,也有一张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签发于1950年的《结业证明书》,时任院长为欧阳山。三年后,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东)、中南文艺学院(湖北)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西)三地三校的美术系(科),创立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初始建制——“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址武昌)。
本次展览,还有多所高校的重要文献,包括中山大学以及其前身国立广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等高校的重要文献资料。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