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羽毛球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入夏以来,众多头部羽毛球厂商接连发布涨价通知,不少品牌单筒涨价十四五元,和去年比涨幅达20%-30%,有网友表示“月薪两万,打不起羽毛球”,还有网友调侃羽毛球竟成为“理财产品”。羽毛球价格缘何一涨再涨?
市场供不应求
消费热情不断上涨
羽毛球运动易“上手”、场地要求低、社交属性强,在我国拥有较强的群众基础。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大众运动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在26个调研城市中,羽毛球位居热门运动第二,仅次于跑步。
“羽毛球价格咋像体重似的,不知不觉就上去了?”去年以来,羽毛球价格一涨再涨,广大球友感触颇深。羽毛球爱好者王先生给人民网《财米油盐》算了一笔账:“一场2小时左右的羽毛球对局,差不多要用掉1桶羽毛球。如果每周打4场球,按每桶羽毛球涨价50元来算,光买球的钱就得多花200元。都成羽毛球‘刺客’了!”
价格上涨的同时,羽毛球货源不足。人民网《财米油盐》搜索多家线上购物平台发现,多款品牌羽毛球显示缺货,销售人员解释称:“因为库存不多,卖得也快。”有羽毛球经销商则表示,自去年年底以来,已陆续接到4次调价通知,羽毛球价格整体较涨价前高出50%左右。
据业内人士透露,羽毛球价格“飞上天”,主要受制作羽毛球的鹅毛、鸭毛减产所致。
羽毛球使用的羽毛,主要来自鸭、鹅翅膀上的刀翎毛。制作一颗羽毛球通常需要16根羽毛,平均耗鸭1.14只或耗鹅0.8只。但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监测统计,2023年全年,我国商品肉鸭出栏量为42.18亿只,商品鹅出栏量为5.15亿只,比2019年分别减少6.6亿只和1.19亿只。
不仅如此,在成本和效率的驱使下,养殖户更倾向于选择出栏周期短、养殖成本低的品种,这也进一步导致了羽毛球原材料供不应“球”。
一端是不断减少的羽毛球原材料供应,另一端则是不断上涨的体育运动消费热情。
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羽毛球场地27.79万个,较2022年同期增加了3.18万个,同比增长12.9%。四川省羽毛球协会副会长胡师雄对此有直观感受,他发现成都的羽毛球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至少10%,而且“条件都还比较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体育娱乐用品整体零售额就同比增长了11.2%,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的增速。
羽毛球产业链也在此背景下发展不断提速。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羽毛球相关企业约1.3万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注册公司达394家,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
差异化产品和人造球将陆续推出
羽毛球价格持续飙升,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研制价格浮动较小的人工合成球应作为产业重点探索方向之一。
当前,越来越多的尼龙羽毛球品类进入市场。更有羽毛球“黑科技”之称的碳音球,凭借飞行稳定、耐打等优点,被不少球友当作天然羽毛球“平替”首选。而对于“高手”们“吐槽”最多的人造球手感差等问题,国内部分厂家已着手精进工艺,提升技术含量,为球友们提供更丰富的优质消费选择。
来源:人民网、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