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全街10个社区37个网格累计上报网格事件3289宗,确定“微小事”2639件,已完成“微小事”2639件,办结率100%……为快速解决社区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道在辖区社区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单元,办好群众身边微小事”工作,变“政府履职、群众接受”为“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织密网格 群众诉求一键直达
近年来,荔湾区在原有网格基础上,在各个街道社区细分网格,发动在职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网格员等“三员”征集民情民意,把党组织“神经末梢”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
“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常态化对外开放,方便了社区居民,各个小区有网格微信群,这些渠道相当通畅,只要有诉求反映,基本都能解决。”西村街道协和社区居民赵刚说。自推行“党建+网格+微小事”工作以来,社区新打造了老年活动室、健身路径、老年食堂、便民医务室等多项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体检义诊、图书阅览、运动休闲等服务。
“党和政府真是把民生实事办到我们的心坎里!”西村街道西湾社区居民陈英妹说。2024年4月6日,她和楼栋长一起到社区反映其居住的大岗元北134号楼及144号楼因附近广湛高铁项目施工发生地基沉降问题,社区书记第一时间向街道汇报,当天荔湾区住建局、规划资源分局、应急局与街道领导干部到现场勘测。
经技术勘测分析,房屋地基因高铁施工造成轻微沉陷,虽不影响房屋使用安全,但相关部门和街道通过现场办公,督促施工方在专家指导下迅即回填加固地基,并进行硬化处理,使房屋地基得以稳固。
数字赋能 问题化解一竿到底
“小区周边早茶店少,想喝早茶要走一段路,现在社区在颐康服务站长者饭堂专门开设了早茶服务,不用出小区就可以约上‘老友记’叹早茶了。”西村街道和苑社区(回迁安置房小区)居民何姨高兴地说。
瞄准群众“微小事”,通过网格微信群、荔湾区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平台等网格信息系统,线上线下精准收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科技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切实做到干部沉下去、民情摸上来、问题化解掉、民心聚起来。
增设“早茶”长者饭堂、给予60岁以上老人中晚餐政策补贴……社区把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不断深化长者饭堂建设,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不仅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了营养健康的热乎饭,更丰富了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和苑小区在电梯内安装了语音按键系统,在小区内增加铺设盲道,服务视障群体,提升了小区居民安全感归属感。
网格不仅关注居民衣食住行,也时刻关注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基础上,西村街道各社区精准选址,摸排小区电动车数量,加大禁止电动自行车入楼停放、电池入户充电的宣传,把电动自行车清理出架空层停放,在居民楼外安装电动车智能充电端口2187个,有效解决了飞线充电安全隐患,改善了小区环境和秩序。
以西村街道富力唐宁小区为例,小区安装了3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棚、330多个充电端口,可满足300多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该小区物业经理高文赞说:“小区的每个充电棚都装了智能感应干粉灭火器,每个充电桩旁边都配置了灭火器,一旦发生冒烟、火光,灭火器会自动灭火。”
多方共治 美好家园共建共享
“灯管全部换了,我们晚上回来时灯火通明,方便又安全!”西村街道增埗社区省冷冻厂宿舍小区居民分享了小区的“大变化”。在社区微改造工作中,街道充分运用“网格党支部+居民代表+微改造缔造委员会”三方议事联席会商机制,针对无物业小区老旧楼宇楼梯间照明灯损坏的问题,通过“社区征集、网格收集、群众申报”相结合的形式接单,及时解决了楼梯间亮化问题。
荔湾区将网格机制与群众需求相结合,着力在“网格+志愿服务”“网格+民生服务”“网格+文明创建”“网格+平安建设”等具体实务上想办法、下功夫,着力推动市、区、街道、社区、业委会和楼栋上下联动和无缝对接,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基层治理。
环市西苑社区利用红色历史长廊打造红色阵地,放映红色主旋律影视作品;广雅社区增设全民健身设施,让群众楼下就可以健身游乐;协和社区华业里小区由“老破小”的无物业小区“蝶变”成全市容貌示范小区“样板”……通过多方共治,西村街道辖内各社区的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西村街道由社区党委牵头,对无物业小区组建业委会、引进物业公司,通过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业委会、物管员交叉任职,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打造“党建+网格+物业”融合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全区无物业小区物业化管理。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周平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