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和列车一起轰隆向前。于人生而言,年过半百,已是知命。对于一座见证时代发展的历史性地标而言,广州站却仍年轻。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的背景下,不久的将来,高铁将被引入中心城区,广州站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热土中发挥着新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
21世纪
当年曾是“网红打卡地”
1974年4月10日,位于环市西路159号的广州站竣工。新火车站正式开站迎客,则是在两天后的4月12日。当时,车站只有3个站台5条到发线。站场总面积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设计能力为日发送旅客3万人次,日到发列车35对、客车9对。建站之初的广州站,更多的是承担广东本地短途探亲客流和长途货运的职责。
广州站的建筑风格既时尚又新潮。主体建筑外观左右对称、正立面中间高两边低的布局带有鲜明的风格。落成时主楼四层,楼高26.8米,外立面正中央挂着一个高4.5米、宽5米的大型电钟。最为人称道的是,当年车站内部的园林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岭南传统建筑的室内庭园布置,候车室之间的小花园里种了桄榔树,有金鱼池和小桥,后门廊外还种着竹子,保证了整个站楼内部采光和通风良好。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建筑大师林克明在广州设计有两个代表作:广东科学馆和广州火车站。林克明的学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元鼎曾谈论老师的代表作时说,建成后的广州火车站一直被称为“苏式建筑”,其实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苏式建筑”,而是比较新型的、当时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方正正的风格。
由于设计时尚新潮、外观大气,并拥有当时全市唯一、全国第二部电动扶梯,广州站一度成为广州市的新景观地标,广州市民、各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参观。“看到新建成的火车站都惊呆了。站台很长很大,非常气派。我还在大堂第一次站上手扶电梯。”广州火车站原售票员邹维真当时还在铁一中上学,1974年4月11日,广州火车站开站的第二天,邹维真与同学一起去广州站参观,见到新的火车站时,惊叹不已。
那时的流花桥一带除广州站之外,还建成了广交会流花路展馆(中苏友好大厦)、广州东方宾馆新馆、友谊剧院等新建筑,在上世纪70年代组成了广州全新的城市景观。1985年,这一建筑群当选为羊城新八景之一,被命名为“流花玉宇”。
旅客被踹上车还说“谢谢”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南粤大地涌动,广州站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1979年4月4日,广九直通车恢复运行,首趟广州至九龙的直通客车在广州站始发,粤港之间的交往从此越来越紧密。
1983年,广州站从解决旅客候车难、吃饭难、住宿难、购物难的小改小革开始变身。与港商合资在车站内兴办商场、酒楼、旅店,为旅客提供订票、行李接送、住宿购物、饮食旅游等服务。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站的客流量明显增多。随着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的建设,国人掀起了南下务工潮。于是列车数量陆续增加,从一开始的北京、上海、深圳、武昌等车,逐渐增加到郑州、杭州、福州、成都、重庆等地。买票的人越来越多,售票时间一直持续到晚上9时许。
广州站从1987年开始做春运计划,在每年10月进行客流调查。1990年春运是广州站开站16年来迎来的第一个庞大客流。广州站从春节前15天就开始售票,预售5天的票全都一扫而空,外来工们买了预售票就睡在路上等车开。
“人太多,车门关不上,于是就把上下车用的两个木梯用绳子拴在门口,当作车门。车门口的人挤不上车,工作人员就帮忙用手推,累得推不动了甚至用脚踹,被踹的旅客上车了,还回头感激地望着他们说声‘谢谢’。”当年在广州站目睹了这一幕的车站工作人员回忆说。
此后,春运的常态是车站人潮汹涌。每一次的春运,对于广州火车站与旅客来说都是一次历练与考验。无论回家的路有多艰辛,人们向往团圆的心始终如一。一座火车站,不单承载人的重量,承载得更多的是温情与团聚。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广州火车站留下了“独家记忆”。
广州站2010年开始“分流”
时代如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铁路路网高速扩张、列车几经提速、高铁建设突飞猛进,人们的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
2010年1月,广州南站投入使用,成为了铁路运行系统新的“南大门”,成了破解春运难题的利器,也为广州站分散了客流。2023年12月,广州白云站开通运营,逐步承接广州站、广州东站大部分普速列车,为广州站改造、“高铁进城”打下先决基础。
广州站建成50年,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如今,它将迎来升级改造,跳出单一的交通枢纽功能,发挥以站带城、站城融合的作用,并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新的舞台,接续更大的使命与任务。
八字标语是何时悬挂上的?
现在“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的标语是1986年才换上的。刚建站时车站大楼另有两条更长的标语。改革开放后,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最早进入祖国大陆的城市,广州站又是祖国南方的重要门户。所以广州市委在1986年要求在火车站顶建一条全新的霓虹灯标语,内容定为“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
当时,广州站周边的商业气氛已经非常浓厚,各种霓虹灯广告铺天盖地。为了与周边氛围协调,“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的字体定位为红色,黑体,每个字高5米,宽5.5米。据老员工介绍,当时电力还十分紧缺,由于标语的建造,火车站用电量一下子增加30多千瓦。火车站向广州市供电部门申请办理增容时,还是特事特办。1986年国庆前夜,标语按期完工。此后火车站周边的不少广告牌或消失,或替换,而这8个大字一直在火车站主楼的两肩,接受人们的仰望。
“广州站”三字是谁写的?
在历年的老照片上,刚建成的“广州站”三个大字用的是简体字。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客流不断增长,粤港交流越来越密切,加上很多人认为繁体“廣”字要大气漂亮得多,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州站”三个大字曾变成了繁体字“廣州站”。后来国家有关部门下文指出,广州站是重要的窗口单位,肩负着推广简体字的重任,应该起到表率作用,要求改用简体字。工作人员想起广州站主楼靠站台一侧仍挂有“广州站”3个简体大字,一问是郭沫若题写的,于是把这3个字换到大楼正面来。1999年,车站按要求把“广州站”3个字作了更新,一直沿用至今。
(本版资料均来自“广州铁路”公众号)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黄闻禹 李应华 许力夫
图片: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