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原本坑洼不平的土路已经变成平整的柏油路,规整的停车区为居民留出了行走的空间,新围墙上记录德众历史的老照片展示着这里独特的造船和水运文化……得益于容貌品质提升工程,花都区赤坭镇巴江社区德众小区已从破败陈旧的老旧小区变成居民安享晚年的新天地,成为花都区实施“社区绣花”行动的新名片。
老旧小区亟须改造提升
上个世纪50年代,德众水运有限公司响应建设新中国的号召,凭借白坭水的天然优势,男女老少齐上阵,搭起一条赤坭与外界联系的水上对外运输通道,这条大动脉推动了赤坭镇乃至花都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公司的老职工大多住在德众小区。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德众小区住宅楼龄老,建于1996年,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立面破旧,路面坑洼,排水管线老化,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小区居民年纪大,现在小区一半以上都为老年人。随着水运时代谢幕,昔时“英雄”的栖身之所,也因年久失修变为破败陈旧的老小区,难以满足安享晚年的生活需求,改造提升迫在眉睫。
共商共建广纳建议
为提高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赤坭镇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对小区开展了容貌品质社区培育行动。
在社区容貌品质提升过程中,德众小区实施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吸纳多元意见,让居民全过程参与小区改造建设。在编制实施方案前,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形式进行现场调研和考察,上门与部分热心居民进行面对面沟通,并发出132份居民问卷调查表,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花都区赤坭镇巴江社区副主任冯灿健介绍:“我们一户一户向居民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居民的出资意愿以及迫切需要改造的项目,问卷回收率100%,出资同意率100%。”
同时,德众小区定期召开居民意见征询会,采用会议室集中介绍和讨论的形式,向居民介绍改造方案,并针对房屋建筑、小区公共空间等改造内容,跟居民进行沟通。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为德众小区带来“新生”。
而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花都区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花都城管坚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开展各类“问计于民”活动,广泛征求社区、物业、志愿者意见,聚焦老旧社区的“疑难杂症”,提升改造群众家门口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挖掘社区文化底蕴,让老旧社区焕发新活力。2023年,花都区完成4个市级社区的培育提升工作,占地面积达10.4平方千米,住户数超1.76万户,受惠常住人口达3.95万人。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佳文 通讯员成广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