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10日,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其中,来自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黄柳平光荣入选,她扎根山区幼教32年,为当地学前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黄柳平入选2024年“最美教师”
1992年,大学刚毕业的黄柳平来到遥远的粤东山区兴宁市,从此扎根山区,一晃就是32年。在32载从教生涯中,她用爱心、耐心感染儿童,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教具,解决了山区玩教具缺乏的难题。
在担任幼教专干和教研员期间,她走遍全市279所民办园,坚持每学期100天以上时间深入农村园指导,参与规划建设20所乡镇中心园及10所城区公办园,指导多所幼儿园评为市一级幼儿园、省级规范园,培养出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和幼儿园园长,为当地学前教育发展作出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文明示范标兵等荣誉。
9月10日教师节当天,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黄柳平名字赫然在列。
为山区幼儿“捡垃圾”做教具
时间回到1992年,18岁的黄柳平从兴宁师范学校幼师班毕业,开启自己的幼教生涯。她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兴宁,经济落后,幼儿园缺乏玩教具,只有一些发旧的塑料积木、飞行棋和几本小人书。
有一次,黄柳平到广州的幼儿园参观学习,“看到他们老师使用的玩具和教具,真的非常先进,非常多元化”,与当时兴宁的幼儿园有着天壤之别。询问得知,这些设备的投入资金达100万元。“当时我工资才几十块钱,这笔数目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黄柳平感叹。
在回兴宁的火车上,黄柳平望着餐车上的桶装泡面和矿泉水,忽然灵光乍现:“没有充足的经费,但我们有勤劳的双手和想象力呀!”从此,黄柳平对“垃圾”格外上心,她和同事一起,将四处收集来的废品“变废为宝”。家具店、裁缝店、大小商店成了她常“光顾”的地方,废旧塑料桶、硬纸板、铁盒、废布条等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教具。
这一既省钱又环保的做法,不仅有效解决了山区幼儿园玩具匮乏的问题,还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5年间整治115家无证幼儿园
2013年,根据国家工作部署,兴宁市启动了整治无证幼儿园的工作。时任市教育局幼教专干、学前教育教研员的黄柳平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当时,兴宁有上百家存在安全隐患的“无证园”。
5年的时间里,她到访这些“无证园”的总次数达2000多次。曾经面临碰壁、谩骂甚至人身威胁,她顶着压力和当地村委、幼儿园负责人反复沟通,手把手指导规范整改。“我们采用一园一策,我们每个幼儿园都会量身定做一个整改方案,规范他们办园。”在她的推动下,兴宁115家“无证园”都达到了办园标准,拿到了办学许可。
新模式带动全市幼儿教育发展
2021年,黄柳平担任兴宁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她开始关注如何带动全市幼儿园办园水平提升。她牵头起草并创办“1+2+n”集团办学模式,将兴宁市第一幼儿园的办园经验毫无保留地输出,带动一批乡村幼儿园发展,让村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水平相近的学前教育。
幼教经验丰富的黄柳平有个“四不”育人准则:对聪明的不骄纵,对顽皮的不压制,对低能的不放弃,对怯弱的不忽视。她用爱心唤醒自闭孩子,用耐心感化问题儿童,成为幼儿心中的好老师、好“妈妈”。
“我觉得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爱心。爱孩子可以为他们付出一切,尽全力为孩子们的发展而努力。”黄柳平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邓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