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超赛季转播权费 或高达1.5亿元,欧美观众看转播 每年开销超千欧元……
9月的国家队比赛日期间,国足的两场世预赛都引发了热议。由于版权费用过高的问题,央视放弃了转播中国队与日本队、沙特阿拉伯队的两场比赛。球迷想收看比赛,就只有在爱奇艺体育平台这一个渠道,而单场18元的收看费用也让球迷吐槽太贵。老实说,收费看比赛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体育赛事版权的价格的确在变得越来越高……
那么,付费看球和免费看球哪个合理?体育赛事的转播版权又究竟有多贵?
世预赛转播费过高
央视放弃转播18强赛
9月初,世预赛18强赛正式开打。在前两轮比赛中,国足先后输给了日本队和沙特阿拉伯队。不过,比输球更让球迷郁闷的是,这两场比赛都没有电视台转播,而是只能通过网络平台(爱奇艺体育)付费收看比赛。
对此,央视一度发布公告,表示赛事版权方亚足联代理公司亚洲足球集团(AFG)的报价奇高,反复斡旋也没有达成一致,因此放弃了转播国足的比赛。
这是央视第一次放弃转播国足的世预赛比赛。不过,电视台因版权费用太高而放弃转播的情况并不新鲜。在上届世界杯预选赛期间,日本电视台就因为版权费的问题放弃了转播。据日本媒体报道,2021年9月7日在卡塔尔举行的中国队和日本队的比赛只被付费体育平台DAZN转播。这是自从1993年日本职业足球联赛诞生以来首次没有一般的电视转播。
该报道提到,日本一家民营电视台的相关人士称,虽然世界杯第二轮预选赛的转播权费用较低,价格为1亿几千万日元,但“盈利很困难”。按照汇率换算,当时仅转播世界杯的一场预选赛就至少需要人民币500万元。
水涨船高之下,现在要转播一场世预赛比赛,单价要比500万元更夸张。接下来国足客场挑战澳大利亚队(10月10日)和主场迎战印度尼西亚队(10月15日)的两场比赛,央视能否从爱奇艺手上买到部分版权?如果价格目前依然谈不拢,那么球迷或许又只能继续付费观看国足的比赛。
赛事版权市场集中
收费看球将成为常态
国内究竟有多少球迷付费观看了国足的前两场世预赛,爱奇艺方面并未公布相关数据。不过,有一个数据可以从侧面佐证世预赛的热度,在国足0∶7败于日本队的比赛回放页面中显示,有超过1332万人看过这场比赛。以单场9元的价格推算的话,这一场比赛大概就可以让平台有1亿元的营收。
事实上,付费观赛并不是新鲜事。在爱奇艺的平台上,体育会员属于平台的增值服务内容。包含英超、欧洲国家联赛、澳网、高尔夫、格斗、羽毛球、排球等众多赛事直播内容,根据不同权益会员价格有所不同。体育赛事的版权费用通常非常高昂,为了覆盖版权成本并获得盈利,平台通常采取收费观看的模式。不只是爱奇艺,在视频网站中腾讯体育也同样需要用户单独购买会员,观看包括NBA等体育赛事。
由于付费观赛模式的存在,对视频平台来说,拥有独家版权意味着能够吸引更多用户,提升用户黏性,进而推动广告、会员服务等业务的增长。正因于此,近年来体育版权之争变得激烈,赛事版权市场也越发集中,尤其是在大型体育赛事方面——比如世界杯预选赛这样的关键比赛。而对于优质内容的争夺,其实也是平台间影响力、用户基础、资金实力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较量。
即便观看国足比赛,大家已经习惯了在电视上免费观看,但随着数字媒体平台的全方位铺开,收费观看比赛必将成为常态。
赛事超狂热期已过
版权购买方越发集中
此前,国内体育赛事版权市场经历过多年的狂热期,也涌现出一批运营商,如今这一市场越发集中。除了咪咕、爱奇艺等数个平台,已很少有其他平台参与角逐。
2015年9月,体奥动力以80亿元人民币拿下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中超)五年全媒体版权。有观点认为国内体育版权运营的爆发就始于此。彼时,乐视体育、PP体育(隶属于苏宁体育集团)、新浪、腾讯、优酷等平台都对体育赛事版权趋之若鹜,其争夺的赛场不仅是奥运会、世界杯这类大型体育盛会,也包括欧冠、五大联赛、NBA等热门职业联赛。与之相应的,中超、CBA等国内职业联赛的热度也被带了起来。
为了拿下2016和2017两个赛季的中超独家版权,乐视体育签出了27亿元的大合同;为了拿下2019-2022三个赛季的英超独家版权,PP体育砸下了近50亿元的重金。遗憾的是,乐视体育和PP体育先后倒下,他们当年的天价版权看起来都像吹出来的大泡泡。
三年前的东京奥运会,咪咕、快手和腾讯共享了东京奥运会的央视分销的版权,而到了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央视在分销的版权时,仅有咪咕和抖音、快手买入,腾讯退出。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抖音和快手两家短视频平台都没有购买直播权益,而是只选择了点播+短视频权益。
很明显,赛事版权的超狂热期已经过去了。
如今,国内的赛事版权购买方只有咪咕、爱奇艺、腾讯、优酷等几家而已,版权最多的是背靠央视和中国移动的咪咕。其他几家中,爱奇艺有世预赛和欧冠的版权,腾讯主要聚焦于NBA的版权,优酷则只专注于羽毛球和网球等相对小众的赛事。
版权市场趋于稳定
平台有三种变现途径
体育版权是体育赛事视听内容的使用权,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体育版权的价值日益凸显。各大媒体平台纷纷投入巨资竞购体育赛事的直播权,以吸引观众和提高市场份额。不过,面对版权费用带来的成本压力,如何实现盈利,成为各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体育赛事版权的变现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平台获得独家版权后进行分销;二是平台通过对热门赛事的直播、转播,来进行广告招商;三是用户为观看赛事付费订阅。
分销是版权所有者通过合同方式将赛事转播权授权给其他媒体或平台进行转播,是实现版权变现的重要手段。分销有很多类型,比如传统电视台授权给一个新媒体平台,使之成为本地区唯一的互联网播放平台。还可以授权某几家平台,播放比赛集锦。央视无缘世预赛18强赛前两场的转播,便有球迷猜测是央视因为过高的分销费用未能和爱奇艺谈拢。
其次,广告也是一种重要的变现形式。广告投放的形式多种多样,观众看直播时会出现贴片广告、中插广告等,主持人还会进行口播。
体育赛事版权最直接的变现方式来自于用户的付费观看。不过,付费在短期内很难成为体育赛事直播平台的收入支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平台的服务还不规范,会员权益管理十分混乱。比如许多球迷在向爱奇艺付费之后仍然无法观看到比赛,这也严重影响了爱奇艺的口碑。此外,网络盗播的现象现在也依然很严重。
整体来看,目前的版权市场趋于稳定,各大平台也都有比较固定的用户群体,这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链接】
中超转播权也曾天价
现在市场已回归理性
去年底,咪咕以5年7.5亿元的价格买下了中超5个赛季(2024-2028)的转播权。算下来,每个赛季的转播权费用为1.5亿元。客观地说,这是一个相对务实且比较理性的价格。然而,在七八年前,中超版权也曾卖出过天价。
2015年秋天,体奥动力以5年80亿元的天价获得未来5个赛季全媒体独家版权。到了2018年,体奥动力要求将5年80亿元的合同修改为10年110亿元。据透露,体奥动力前四个赛季一共为中超支付了约40亿元,但2020年支付了1.5亿元。后来,这个合同便不了了之,再也没有执行下去。
2021年,腾讯体育以2.4亿元获得了中超3个赛季(2021-2023)转播权,算起来每个赛季的转播费用为8000万元。
相比体奥动力最初每年超10亿元的转播权费用,突然暴跌至8000万元,的确是落差巨大。从今年起,咪咕获得了中超的转播权,每年1.5亿元。尽管无法与巅峰时期相比,但这样的价格可以算得上是“良心价”了。
在版权收入大幅度缩水的情况下,中超俱乐部能分到多少呢?以一年1.5亿元的体量计算,每家俱乐部到手大概800万元。
【知多D】
欧美观众看转播
一年开销一千多欧元
据德国媒体报道,最近几年,德国观众收看体育赛事的费用一直在涨。不算去现场看球的开销,光是看电视转播,一年就要花费1000多欧元。
有球迷表示,想看到所有主流比赛,那么需要至少订阅4个体育频道——SKY、DAZN、Prime Video、RTL+,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把德甲、德乙、德丙和德国杯的比赛都囊括其中的同时,观看到其他几大联赛(英超、意甲、西甲、法甲)以及欧冠、欧联、欧协的欧洲比赛。
4个频道的年订阅费都非常高:359.88(SKY)+419.88(DAZN)+89.9(Prime Video)+89.88(RTL+)=959.54欧元(约合人民币7474.28元)。换算下来,相当于每月79.96欧元(约合人民币622.84元)。
在美国,足球赛事虽然不那么受欢迎,但本土的橄榄球、篮球、棒球、冰球等项目受众颇多。据美国媒体报道,在美国,一个体育迷的年订阅费平均为924美元(约合人民币6450.36元)。在消费体量上,欧美人的赛事观看开销差不多。
相比之下,中国球迷的付费观看费用便低廉了许多。咪咕的足球通年卡不到400元,爱奇艺的体育会员也只有300元/年出头。唯一的问题在于,在一些比较关键的比赛中,即便是年卡会员,平台仍会要求另外付费,但在整体上,中国球迷的付费价格还是要便宜不少。
数据来源
国家体育总局、清华体育产业中心、国际足联、中国足协、德勤、虎扑
策划:罗韵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敌
制图:廖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