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场景、提供新服务,“+”出烟火诗意、潮流消费
都说生活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在广州,不少公园搞搞新意思,以“公园+”的公共服务模式,推动生态与文化、潮流消费充分碰撞,“+”出了新生活、“+”出了烟火诗意……
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统计:10月1日至10月7日,广州市公园景区接待市民游客达505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加62%。
“雅”文化进公园成为新常态
今年国庆期间,喜欢去南园饮茶的林师奶,拐进了旁边的晓港公园。因为她看见大门内搭起了红色篷架,是新华书店在此摆起了书摊,人很多,十分热闹。而不远处的竹林边,也支起了不少白色帐篷,书画爱好者在上面画画,画上了竹子和熊猫。
据了解,这个书市是晓港公园“公园+N”项目之一,一连三天。事实上,晓港公园因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吸引了不少活动来此进行,公园方也会给予支持。
这种“公园+N”模式,早于今年4月在兰圃举办的“兰缘盛荟·花开越秀”文旅周,已经绽放了雏形。该活动一连5天,成为了古风雅事沉浸式盛宴:以诗词串联古人十大雅事,以花为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科技点亮文旅新时尚,创新打造花城花事“雅”文化品牌,以一朵“小兰花”做好人文经济学“大文章”。
广州文化学者梁凤莲认为,兰缘盛荟是营造诗意广州的好活动。她建议,这种因地制宜的“公园+”文旅模式,可以推而广之,普及到广州各公园。“比如,晓港公园有当年海珠区瑶溪二十四景的遗址:180多年的独榕厦、卖花的瑶头乡上花洲古渡、广州最古老石桥之一的云桂桥,还有百余品种的竹子园等,都是富有历史文化的宝藏,可以予以开发,融入现代的生活之中。”
主题性公园为“N”赋能
今年9月初,位于番禺区的石桥公园的广州首个综合慈善文化公园——禺善园正式开园。园区设计巧妙融合了自然景观与慈善元素,既保留了原有公园的生态之美,又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条由99个不同字体“善”字铺就的“久善路”。“每个‘善’字,都各具特色。”家住市桥站附近的陈小姐说,看完后忍不住拍下来发到朋友圈。
在禺善园的一角,还矗立着一块禺善榜。镌刻着对番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慈善家的名字和事迹,从区玉到霍英东,从潘仕成到何贤……
这样的主题式公园,在全国最大的雕塑公园——广州雕塑公园体现得更突出,在这里,雕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集历史、文化和社会于一体。尊尊塑像、丝丝神韵,有着艺术审美和社会教育功能。附近的桂花岗小学把它设为校本教育的课外课堂。
主题式公园为“公园+N”模式,提供了空间、内容,赋予了更多可能。
【主理人故事】
文化空间主理人:文旅商结合 推广广府文化
活了,广州的公园。
越秀山也活了,公园里天天有活动。而秀名城,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东门,定位为古城楼沉浸式消费场景。项目规划一楼为广府特色的“打卡”茶饮,二楼以新中式健康茶饮为核心的主题沙龙馆,三楼为角楼茶歇、“古风穿越”打卡消费场景。
秀名城的主理人孙大勇是东北人,娶了一位广东媳妇,对岭南文化情有独钟。看到越秀山的门楼还空着,一下子大脑洞开了,“这样历史文化荟萃的地方,要让文旅商结合,让它成为广府文化推广空间。”孙大勇对新快报记者说。
经过不懈努力,他如愿以偿。“用绣花功夫,秀出广州历史名城。”光是“秀名城”这名称的注册,就花了不少功夫,也得到了越秀区有关部门的支持。
美在花城,孙大勇认为广州这一城市品牌,极具颜值可视性和文化影响力。所以,在秀名城里,处处有花境。他还举办了不少与花相关的非遗DlY活动,如岭南押花、簪花、花茶制作等活动。
“我希望在这里实现‘公园+’,‘+’进广府非遗,‘+’上创新活动。”对于未来,孙大勇充满梦想与信心。
花作主理人:在公园传授手作 有更好融合感
王佩鹭是花艺手工讲师,重阳节前夕,她又出现在流花公园的敬老活动中。活动中,她教街坊们扎金鱼灯笼:“扎灯笼,庆重阳,将灯笼高高竖起,寓意着吉利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王佩鹭的指导下,街坊们分成一个个小组,装支架、定形状、安彩灯、拴提手,最后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一盏大家合作的手工炫彩金鱼灯笼便制作完成。“看着老人们开心的样子,我更开心。”王佩鹭说。
王佩鹭的创意手工课丰富多彩,还包括扭扭棒木棉花、蝶骨巴特手提袋、螺钿胸针、非遗簪花等等。这些课程有传统文化、有现代时尚,有美、有互动,除了公益活动,这些课程也深受企业团建、银行、工会、妇联、街道社区等欢迎。
对于在公园设摊传授手作,王佩鹭认为有助于作品的个性化,在那种即兴的环境下创作,是独一无二的。手作材料多来自自然,如木、麻、竹等,公园接近自然,会产生更好的融合感。
“与公园合作,形成‘公园+’的模式,是常态化、可持续之路。”王佩鹭说。
记者观察
希望“嵌入式”提供支持 让更多公园继续“N进”
9月15日,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和白云区政府的联动指导下,广州市儿童公园携手创新科技企业广州卡沃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凯德云尚,顺利完成无人机外卖配送航线的试飞,标志着广州市公园景区首条无人机消费场景航线的正式启航。
随着无人机缓缓升空,一条连接凯德广场与广州市儿童公园的空中通道正式打通,开启了“公园+低空”消费新引擎。
这可谓“公园+”模式的高光时刻。公园多元化的运营模式有效提升各公园景区的知名度和活动影响力,人流量的显著增长也带动了公园景区周边餐饮、零售、交通等行业的发展,推动消费持续升温。
以国庆期间为例,白云山云台花园“漫游喵境嘉年华”主题灯展形成了“白天赏花、夜晚赏灯”两种特色游览体验,昼夜互补、时空互利成为拉动公园假日经济的新引擎;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18个游乐项目,共举办110场活动,植物拓染、皮划艇水上体验及净湖公益活动等吸引年轻游客群体和亲子家庭热情参与;流花湖公园在东北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一个“卖花的小角落”,“公园+花艺”赋予公园新功能。
“公园+”潮流消费新场景,携手形成城市运营新模式,它们的成功样板,将鼓励公园更多的“N进计划”。
暨南大学教授、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认为,“公园+”的“N进计划”是必需的,公园是市民和游客的大观园,是完整社区的一部分。它是很好的存量资源,要将它变成可兑现的流量。胡刚教授建议有关方面制定系统性公园运营导则,“以嵌入式提供政策、场地、服务的支持。”
■采访: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