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越秀区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海丝文化资源。光塔地区是唐宋时期外贸繁荣的蕃坊所在,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10月16日晚上,一连五天的越秀海丝文旅周,在主会场光塔街的五仙观-南粤先贤馆广场开幕。节庆活动对海丝的重要起点之一的“蕃坊”光塔地区的城市更新和社区综合治理,起到了孵化和加速的作用,一个赓续千年商都的城脉、文脉、商脉的“新光塔”将且行且近。
广州海丝,从五仙观“出海”
在开幕式上,开场舞蹈《坡山·渡》让观众领略到古代岭南沿海地区的生活风貌和文化底蕴。在魔术表演《寻宝海丝》中,魔术师身着船长服饰与商人交流,通过魔术手法呈现海丝交流活动中常见的商贸物品。五仙观在晋代曾是坡山古渡口,是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繁华码头;至唐代,周边逐渐成为繁华的“大市街”,形成外国人聚居的地区,史称“蕃坊”。
而位于五仙观文化空间内的紫烟阁一楼的“在城之央——越秀两千年”老城“三脉”历史展,以“城脉”“文脉”“商脉”为线索,以越秀视角展示广州城两千余年的历史人文画卷。展厅利用LED二折屏、AI拍照入屏、数字文物3D柜、多点触控数据流屏等最新的数字化手段拓展展陈内容,提升看展体验,帮助市民游客更直观感受“流淌”在典籍与文物中的羊城文明底蕴,读懂广州老城2200多年的变迁与发展。
广州正是从五仙观出发、“出海”,越秀海丝文旅周启航了。
光塔地区海丝遗传最密集
了解光塔地区,自然要从了解城脉开始。1000多年前,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广州6处海丝史迹有5处在越秀。
“广州海丝看越秀,越秀海丝看光塔。”这话不假。2024年越秀区海丝文旅周推出的“穿越千年的海丝游径2.0”线路,挖掘越秀古街巷、美食和景点,发布光孝菩提、六榕花塔、古观仙风、纸间怀古、蕃坊记忆等海丝片区“海丝五景”。其中后三个景点,就在光塔地区。
除了五仙观的“古观仙风”,在“纸间怀古”中,明代作家黄衷晚年居住在纸行街,他向来华番客、舟师、舵卒询问了解海外各地的山川风土,其所著《海语》是广东历史上第一部海外风物志。在“蕃坊记忆”中,清真寺怀圣寺及其高36.5米的“光塔”、玛瑙巷、甜水巷、满族小学等,都见证了千年来广州外贸和多民族共融的历史。
走进光塔街,你还会发现有一些以中草药命名的街巷,如杏花巷、莲花巷、枣子巷等,它们揭秘其蕴藏的中医故事。
而五仙观旁边的南粤先贤馆,展示包括赵佗、惠能、孙中山等五十六位在岭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名人及其事迹。
街坊参与,营造街区的海丝氛围
在五仙观-南粤先贤馆广场的“海丝·潮墟手作市集”,向市民展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伴而生的百年广州民间工艺、非遗精粹。其中,广州榄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则以自己的技艺复制了一艘佐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舵的国家的东汉船只。通草画传承团队教授市民创作海运船、返乡进士船、养鸭船、渔船等清代通草画主题挂饰。
在开幕前夕,光塔街怡乐里社区联手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和光塔街“双百工程”社工站,在社区招募了7名“小画家”,共同开展“古韵光塔,海丝映粤”海丝主题墙绘活动,将帆船、丝绸、瓷器、光塔等海上丝绸之路的元素生动地呈现在墙面上,古老的街巷焕发出新的活力。
怡乐里社区是光塔街辖内海丝史迹最丰富最集中的宝藏社区。墙绘现场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和路过市民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欣赏,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氛围。“看到这些墙绘作品,让我仿佛回到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述海丝故事的时候。这些画不仅让社区焕然一新,也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这里的历史文化。”一位社区居民兴奋地表示。参加墙绘活动的小朋友们也收获颇丰。“我觉得特别有趣,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光塔的历史,这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更有自豪感了!”一位小画家兴奋地分享道。
城市更新,上下同欲者胜
“我们希望依托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通过文化活动、文物修缮、空间提升、街区改造,讲好广州城脉、文脉、商脉传承故事,再现老城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杨卫国介绍道,海丝文旅周的立意,首先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让市民、居民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社区,增强文化自信,把“心”打开。“当居民以社区为豪,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共策共建共享的社区营造中,把‘门’打开,欢迎各方来客。”杨卫国认为,“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以光塔街为例,这里海丝遗传丰富,也糅杂了历代复杂的业态,对于城市微改造存在相当的难度,所以“打”开这个难度,对于破解城市更新的难点,具有示范作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过尽千帆皆好事,斜晖脉脉水悠悠。”在杨卫国看来,未来的“新光塔”社区蓝图,是极具千年商都的“海丝气质”的:优雅从容,有容乃大。
据悉,越秀区在创新推出海丝文旅周系列活动品牌之外,还将大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印象越秀国家AAAA旅游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通讯员 张岚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