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下文简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宣布:大熊猫“宝力”和“青宝”已于当天上午安全抵达动物园——这标志着华盛顿国家动物园近一年的“熊猫荒”终于结束。
据透露,大熊猫“宝力”和“青宝”乘坐的专机于当天上午抵达华盛顿附近的杜勒斯国际机场,两只大熊猫于上午11时30分来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开启为期10年的旅居生活。
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园长布兰迪·史密斯(Brandie Smith)表示,“我们团队一直在为熊猫的到来做准备,热烈欢迎‘宝力’‘青宝’来国家动物园,这是全国唯一可以免费看到大熊猫的地方。”史密斯向中国同事、运送熊猫的美国联邦快递等表示感谢,并称“今天,长达52年的大熊猫保护项目翻开新篇章”。
据悉,本月初,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派出四名饲养员和兽医到中国参与两只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工作。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派出两名饲养员和兽医,将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陪伴大熊猫尽快适应新环境。目前,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已对大熊猫居住场馆进行了改造提升,更新了草坪、水池等,还增加了攀爬设施。
对于熊猫的到来,美国民众在社交媒体表达了兴奋之情。有美国媒体全程跟踪报道此事,并以《中国新任熊猫外交官抵达华盛顿特区(China’s new panda diplomats touch down in DC)》为题表达喜悦之情。多位美国民众表示,“已经迫不及待与熊猫见面”。
不过熊猫迷还需要耐心。据园方透露,大熊猫“宝力”和“青宝”将按照规定在动物园熊猫馆的室内区隔离至少30天,自12月中旬开始向志愿者、会员等举行小规模展出,以便让熊猫逐步适应有游客的氛围,并定于明年1月24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大熊猫是华盛顿特区的标志性部分,无论是对当地人还是入境旅客来说,”华盛顿特区旅游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埃利奥特(Elliott L. Ferguson, II)说,“与它们的回归相关的兴趣和激动使整个城市受益,为我们的酒店、餐厅和其他景点带来更多的游客。”
熊猫来到华盛顿:周总理的馈赠
大熊猫对于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可爱的珍稀动物,还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可视化标志。美国媒体撰文指出,大熊猫已经成为美国首都的非官方象征之一。
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与大熊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当时周恩来总理在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历史性访华后将第一对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礼物送给了美国,入住的就是华盛顿国家动物园。
据美国媒体的报道,在 1972 年那次历史性访问期间,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 (Pat Nixon) 被北京动物园的熊猫迷住了。几天后,在北京的一场宴会上,当帕特·尼克松(Pat Nixon)坐在周恩来总理旁边时,她注意到桌上放着装饰着熊猫图案的香烟。帕特对周总理说:“它们是不是很可爱?我爱它们。”周总理回答说:“我给你一些。”
而在陈敦德《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一书中,则有更详细的记述:
宴会厅里,主宾席的大圆桌可以坐二十人。尼克松及夫人、基辛格都由周恩来陪同坐在这里。桌上摆着在中国堪称登峰造极的美味佳肴,还摆有特制的熊猫牌香烟,精制的烟盒画着可爱的熊猫。周恩来对尼克松夫人帕特称赞:“总统和你都能熟练地用筷子。”
帕特笑着说:“为了来中国,我们在白宫都学着用筷子呐。”
周恩来指着摆放在桌上的熊猫牌香烟盒对帕特说:“我想送给你这个。”
帕特大为吃惊:“你说……烟么?”
周恩来笑了, 向帕特解释说:“不,不是烟,我说的是熊猫。我们要送给你们两只熊猫。”
“哦!”帕特惊喜地对尼克松说,“理查特,周恩来总理说送给我们两只熊猫! 真的熊猫!”
这个镜头通过通讯卫星传到美国, 正好是在早晨的新闻节目中播出。这天,在美国的街头,家庭里,办公楼内,企业里,人们都在议论着周恩来送熊猫。《纽约时报》评论说,“周恩来真是摸透了美国人的心思。”《华盛顿邮报》评论,“周恩来通过可爱的熊猫一下子就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
最终,来自四川省宝兴县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被选出,赠送给美国人民。
“玲玲”和“兴兴”从北京出发,然后经巴黎于1972年4月抵达美国。4月20日,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把大熊猫到美国的消息公之于众,那天也成为著名的“熊猫日(Panda Day)”。
动物园先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尼克松太太也来了,她带了一个画有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熊猫标志的徽章,一张这两只大熊猫的照片和一本其他大熊猫的相册。当天超过20000名市民参观大熊猫,大熊猫抵达后的首个周末,大约有75000名游客蜂拥而至,把动物园堵了个水泄不通。从那时起,大熊猫就成为动物园的明星,吸引了数百万游客。
“玲玲”和“兴兴”,华盛顿的明星
据雅安日报主任记者高富华的报道,当“玲玲”和“兴兴”抵达华盛顿时,动物园就组织了生物学家对熊猫进行观察研究。
1979年,饲养员每日工作清单上又添加了一项工作,收集大熊猫留下的尿液,通过荷尔蒙的变化,更加有效地预测“玲玲”发情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们还发现大熊猫还有一套十分独特的叫声——主要是短又尖的咩咩声和鸟叫声,而这一声音也正是“玲玲”在临近发情期时所发出的声音,而“兴兴”在听到此声音后也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作为回应。
因为连续数年自然受孕失败,研究人员后来决定给大熊猫实施人工授精。1983年7月21日,“玲玲”成功怀孕并产下幼崽。一开始,新出生的大熊猫宝宝没有任何动静。饲养员观察了半天,沮丧地拿起电话,准备向生物学家德芙拉·克莱曼报告这一噩耗时,只见“玲玲”用手肘碰了一下小宝宝后,幼兽的胸口就开始跳动起来了。“那天早晨的几个小时真是太奇妙了。”
“玲玲”展示出了所有能称作是“模范母亲”的举动,它用舌头舔了幼崽并轻轻地把幼崽抱在怀中。但不幸的是,这只幼崽在几个小时后,毫无征兆地停止了呼吸。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全都赶了过来,当人们看到“玲玲”在接下来的一整天中,都把这只毫无生气的粉色幼崽尸体抱在怀中,并不停地舔着这只幼崽时,越来越多的人都哭了。甚至当人们成功地把幼崽尸体从它手中拿走后,“玲玲”又拿起来了一个苹果,把苹果抱在怀中摇晃了几天。
后来,对幼崽尸体进行剖检,大熊猫幼崽是死于支气管肺炎。
不幸的是,“玲玲”先后生下五个孩子,但都没有一只活下来。1992年12月31日下午3时,“玲玲”走完23年生活历程,无疾而终。几个小时后,美国各大电视台便播放了“玲玲”去世的消息。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和《华盛顿时报》在头版刊登“玲玲”去世的消息及其生前的大幅图片。
1999年12月28日,“兴兴”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兴兴”因年迈出现肾衰竭,身体十分虚弱,很少活动。28日上午7时对“兴兴”实施“安乐死”。那时,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熊猫馆出现了空白期。
大熊猫能脱离“濒危”,有赖多方合作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熊猫数量的减少,中国停止了赠送熊猫的做法,转而与外国动物园在研究和繁育方面开展更商业性的短期租赁和长期合作。在这种新安排下,“美香”和“添添”于2000年来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这一次,“美香”和“添添”在扩大熊猫种群方面获得成功。在美国首都生活的23年里,“美香”生下了四只幼崽——“泰山”“宝宝”“贝贝”“小奇迹”,它们都已被送回中国。
其中,“宝宝”正是这次特派使者“宝力”的妈妈。美国媒体是这样介绍:“虽然出生在四川,但‘宝力’在华盛顿有着深厚的家庭根源。它的母亲‘宝宝’于2013年在国家动物园出生,是大明星,四年后回到中国。它的祖父母‘美香’和‘添添’在动物园住了23年,直到去年租约到期。”
国家动物园的熊猫饲养员玛丽尔·拉利(Mariel Lally)说:“它让我想起了它的祖父‘添添’,‘宝力’看起来和‘添添’几乎一模一样。”玛丽尔认为,华盛顿的粉丝们已经对“宝力”的家族历史着迷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与美国在内的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有效提升了大熊猫保护研究能力,促进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也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如在2001年,史密森尼生态学家对中国卧龙自然保护区的 50 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授他们如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或 GIS 跟踪野生动物。这一年,史密森尼学会还首次开创性地尝试冷冻保存大熊猫精液——这在日后圈养的大熊猫繁衍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说:“我们与美国圣迭戈动物园、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以及欧洲国家的动物园开展了科研合作。他们在兽医、遗传学和疫苗接种等方面更为先进,我们向他们学习。”他表示,西方在基因研究方面领先,中国则擅长饲养和行为训练,“这是相辅相成的”。张和民认为,把大熊猫送到海外是有好处的。“大熊猫暂时生活在国外,提高了人类保护意识,促进了人们对地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这有什么不好呢?”研究人员表示,国际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熊猫回归野外生存,而扩大圈养大熊猫种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在北京开始与欧美的动物园合作保护大熊猫这一物种几十年后,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加到近1900只,它们也不再被视为“濒危”,而是被赋予了“易危”这一更安全的等级。这一成就离不开中国的工作,但也被视为是全球多个国家努力的结果。
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布兰迪·史密斯称:“大熊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说明如何通过良好的合作和公众支持来实现野生动物保护。”
对于这次“宝力”“青宝”赴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表示,“我们相信新一轮中美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必将在原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疫病防控、科技交流以及助力大熊猫野外保护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会不会成为中美关系缓和的契机?
上世纪“玲玲”“兴兴”落户华盛顿,出色地完成了促进中美友谊的任务。这次“宝力”“青宝”赴美,会不会成为中美关系缓和的契机?
美国一些媒体则称呼熊猫是“毛茸茸的外交官”,它们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另一些媒体则认为:“重新开始的熊猫外交是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紧张的竞争关系中的罕见亮点。”
有政治关系研究者发布文章,谈到熊猫的一些有趣的巧合:在中美关系取得进展之后不久,通常就有熊猫来到美国。例如,第一对熊猫于 1972 年抵达华盛顿特区,那是尼克松访华的结果。在1990年代,美国每年都延长了中国最惠国待遇(MFN);而1996年,圣地亚哥成为第二个接收熊猫的美国动物园。1999 年,中美敲定了中国加入 WTO 的条件,同年亚特兰大收到了一对大熊猫。2001年,小布什签署命令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即之前的最惠国待遇)关系地位,大约一年半后,两只熊猫抵达田纳西州孟菲斯。
今年年初,新加坡亚洲新闻台网站发布题为《熊猫外交卷土重来》的文章,文章认为:北京重新起用大熊猫,将外交善意提升了几个档次,表明中国政府对改善与华盛顿关系的认真态度。毕竟,送回大熊猫代表着中国对外国的认可,此举通常预示着北京计划与华盛顿建立长期、繁荣的工作型关系。
曾任美国高级外交官的乔治敦大学教授芭芭拉·博丁(Barbara Bodine)说,中国正通过熊猫外交来强调对保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承诺。现在大熊猫担负着某种双重角色,“诚然,当我们收到两个超大号的‘毛绒玩具’时,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但广受欢迎的大熊猫肯定不会伤害两国关系。
文字: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陈敦德: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高富华:赠美大熊猫的生命绝唱——“玲玲”和“兴兴”的故事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熊猫外交卷土重来
哥伦比亚政治评论:熊猫政治揭示了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
(Panda Politics Illustrate the Tensions in China-United States Relations)
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官网:大熊猫从中国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