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从10月16日—20日,一连五天的2024越秀区海丝文旅周圆满闭幕了。它覆盖光塔街、六榕街、北京街、人民街等海丝社区。从地理看,贯通了广州6处海丝史迹中5处在越秀遗传,形成了H形的海丝社区带;从内容看,求新、求奇、求知、求乐,涵盖了“城脉寻迹”“文润华章”“商贸盛景”3个篇章,“游、演、展、娱、购、食”6大主题玩法、10个活动板块;从影响看,它辐射带动全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海丝主题文旅和商贸活动,进一步以城脉、文脉、商脉、人脉、营造具有优雅、包容气质的海丝社区。
整体营造,形成海丝文化社区带
越秀海丝文旅周来了,研究地理文化的崔先生摊开了越秀区的地图。他思付这届是第二届,与上届即首届对照,有什么不同?
他发现活动名称有改变,去年叫海丝文化节,今年叫海丝文旅周。“文旅商,直指广州千年商都的品牌。而不叫“节”,称“周”,它要周而复始,绵绵不断,不要“节”止……
1000多年前,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广州6处海丝史迹,除南海神庙外,有5处在越秀,它们是光孝寺、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以它们为原点,海丝文旅周也以它们为场景,展开了各种活动。
“文旅周中的主要参与街道是光塔街、六榕街、北京街、人民街,而去年参与的主要街道有流花街,今年未列入。”对于崔先生的这个发现,主办方则作了解释:“流花街也是海丝重地,但越秀区的另一个与海丝也有关的活动——兰缘盛荟主要由流花街担纲,为了资源投入和发展的均衡,这次流花街就暂时作预备队了。”
崔先生认为,海丝文旅周把光塔街等列入活动发生地,形成了H形的海丝社区带,在H中,左丨是光塔街,一是北京路,右丨是六榕街等。
广州学者梁凤莲认为,光塔街有羊城传说的起点,是广州海丝的起点之一。北京路北有南越国宫署遗址,一路向南,到珠江边是海丝重地天字码头,活脱脱是现实版的海丝文化径。而六榕街有出土随葬品最早舶来品的南越文王墓、在南北朝随着海上丝路航海来到广州的达摩祖师佛庭的光孝寺等。“它们可以点线面地形成广州海丝文化带片区,为广州海丝文化体系贡献实践经验。”梁凤莲说。
光塔之光,点亮新时代的“蕃坊”
即使是越秀区这样的城央之地,也存在经济不平衡的地域差。这届海丝文旅周把主会场落子光塔街,也是使命担当。藉此城脉,不仅文脉赓续,而且振兴商脉……
明代作家黄衷晚年居住在纸行街,他向来华番客、舟师、舵卒询问了解海外各地的山川风土,其所著《海语》是广东历史上第一部海外风物志。在“蕃坊记忆”中,清真寺怀圣寺及其高36.5米的“光塔”、玛瑙巷、甜水巷、满族小学等,都见证了千年来广州外贸和多民族共融的历史。
走进光塔街,在昔日的“蕃坊”,你还会发现有一些以中草药命名的街巷,如杏花巷、莲花巷、枣子巷等,它们揭秘其蕴藏的中医故事。
而五仙观旁边的南粤先贤馆,展示包括赵佗、惠能、孙中山等五十六位在岭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名人及其事迹。
10月17日上午,是越秀区海丝文旅周的第二天,一大早,六榕街文化站负责人郑紫莹就来到旧南海县社区的国风主题园区,她负责活动的统筹。“社区有文创小店50间左右,我们选取了20多家作为打卡点。”郑紫莹说。
记者看到,街坊和游客化身采购商人,领取“航海通行证”(集章地图)后,在npc指引下到各商铺进行打卡探店,完成集章任务,获取小礼品。“接下来,我们会成立小商户联盟,链接更多的资源,整体策划,打包推广。”
旧南海县社区X小林漫画展,也同时进行,它通过“街巷+漫画”,将绿美项目与海丝文化巧妙融合,利用商铺门面、窗台等点位分散展出画作。
六榕街作为广州传统中轴线上跨越2000多年历史的重要街区,底蕴深厚、商贸繁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光孝寺、南越文王墓、六榕寺等“海上丝绸之路”胜景均坐落于此。
六榕街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以海丝文旅周为契机,结合绿美街巷项目,灵活应用绿植、花卉、墙绘、灯光等元素,对原有的城市街巷进行微改造和精提升,为居民创造更宜居的城市环境,通过开展海丝主题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市民群众了解辖内文化历史,体验绿美街巷建设成果。”
全民参与,营造街区的海丝氛围
10月17日下午,由越秀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联合举办了“走进越秀——第136届广交会商务考察”活动。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埃及、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名境外客商来到了正在五仙观-南粤先贤馆广场的“海丝·潮墟手作市集”。广交会客商有的换上汉服,饶有兴致地拍照;有的跃跃欲试体验岭南飞针,感受中医的神奇功效;有的现场拜师,学习广彩、通草画技艺并提笔绘画。
来自土耳其的Ahmet Özer兴奋地表示:“想到早在2000年前,广州就已经与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进行交通运输和贸易往来,2000年前的商人可能就在我们现在的位置洽谈交易,而现在全球贸易者包括我自己同样不远万里共同奔赴,广州越秀的海丝文化和经贸往来的历史延续令人叹服!”
记者看到,市集向市民展示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相伴而生的百年广州民间工艺、非遗精粹。其中,广州榄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的作品《汉船榄影》,以千年传承的广州榄雕技艺,采用存放超30年的乌榄核为原料,运用镂空技法,依据广州出土的东汉古陶船为原型创作。船上雕有8个米粒大小的人物,船篷花纹精致还原。
这次海丝文旅周,越秀区少年宫团队及部分通草画传承联盟校师学生,以船为主题进行创作、指引市民大众体验非遗通草画绘画。而每艘船都赋予了广府文化的寓意,红头船寓意红运当头,货如轮转;进士船代表逢考必过;渔船象征如鱼得水,满载而归;养鸭船则寓意勤劳 致富家和万事兴。“在青少年美育中开展通草画传承学习,可以让孩子学习观察生活,提高审美与创造力。”通草匠传承人苏昕说。
街坊情怀,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在海丝文旅周开幕前夕,光塔街怡乐里社区联手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和光塔街“双百工程”社工站,在社区招募了7名“小画家”,共同开展“古韵光塔,海丝映粤”海丝主题墙绘活动,将帆船、丝绸、瓷器、光塔等海上丝绸之路的元素生动地呈现在墙面上,古老的街巷焕发出新的活力。
怡乐里社区是光塔街辖内海丝史迹最丰富最集中的宝藏社区。墙绘现场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和路过市民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欣赏,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氛围。“看到这些墙绘作品,让我仿佛回到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述海丝故事的时候。这些画不仅让社区焕然一新,也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这里的历史文化。”一位社区居民兴奋地表示。参加墙绘活动的小朋友们也收获颇丰。“我觉得特别有趣,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光塔的历史,这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更有自豪感了!”一位小画家兴奋地分享道。
一幅《西华美食地图》赫然摆在了海丝文旅周主办的西华美食节的摊位上,这是这条低调的广州小吃街过去很少有的事情。主办方负责人蒋先生说,我们借海丝文旅周的秋风,打包推广、集体亮相,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10月16日至25日,六榕街发动西华路美食商家开展美食活动,带领市民游客体验“舌尖上的海丝文化”。活动共设“美食区、非遗区、亲子游乐区、定点帮扶售展区”四大区域,其中以海丝文旅周为契机,与湛江开展合作,让扶贫产品搭上消费顺风车,以消费拉动经济,助力“百千万工程”。
西华美食节也得到不少饮食专业人士的关注。一位美食评论家建议:门前的二三十个摊档,可以开设一个西华路小吃店联盟咨询服务中心,发放些代金优惠券之类,导引游客去各店揾食。
而这些摊档,要征募广州乃至大湾区的隐形小吃,荟萃于此,并把西华路打造成广州小吃之路。西华路也有一些酒店旅馆,不妨共同打造一个美食之旅,住在这,吃在这,三天两夜叹个够。
未来已来,创新拥抱未来
文旅周期间,“广府梦华录·海丝幻境VR大空间”,在五仙观推出了“五仙观-怀圣寺光塔-坡山渡口-深中大桥”的十分钟体验路线。
本次体验活动基于历史文献佐证,采用与近期火爆的游戏《黑神话:悟空》相同的实景三维技术,利用全景VR,将海丝文旅周系列活动的主会场五仙观东斋的实景空间、文物展览和资源转化为数字化3D世界,为体验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
VR全景是一种虚拟现实构建技术,可通过全景摄像设备构建数字化3D场景。戴上VR眼镜,体验者便能“穿越时空”,掉落在南粤时空隧道,成为唐宋时期的一名广州“海丝商人”,身揣金叶子和贸易物品,开启一场紧张又刺激的海上贸易之旅:在五仙观内,细细赏析“蕃禺”铜鼎、西汉四连体熏炉、唐木履等海丝文物;漫步坡山渡口,感受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泛舟海上,“亲眼见证”海上丝绸之路沧海云帆、商贸往来的繁华……
这种穿越也发生在10月20日晚上,情景诗剧《穿越时空的对话》第二部,在南粤先贤馆广场精彩亮相。诗剧甄选杨孚、葛洪、文天祥、邓世昌、屈大均、林则徐6位岭南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先贤,分四个篇章,以诗书历史娓娓道来,与观众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美国学者科特金曾在其著作《全球城市史》中,定义过一座成功的城市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神圣、安全、繁华”,很显然,今日之越秀海丝文化社区正逐渐满足着这三个要素,正在逐梦前行,笃行不怠。
城市更新,上下同欲者胜
390.5万!中标“海上丝绸之路”·印象越秀国家AAAA旅游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及相关评估咨询服务项目。
今年7月,一则中标公告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它赫然出现在相关发布平台上。中标单位是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采购方是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它正是2024越秀区海丝文旅周的主办单位。可见越秀有关的海丝项目虽然尚在策划和咨询阶段,但已经悄然启航了,相关部门一直都在实践中,包括海丝文旅周就是一个范本。
“我们希望依托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通过文化活动、文物修缮、空间提升、街区改造,讲好广州城脉、文脉、商脉传承故事,再现老城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杨卫国介绍道,海丝文旅周的立意,首先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让市民、居民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社区,增强文化自信,把“心”打开。“当居民以社区为豪,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共策共建共享的社区营造中,把“门”打开,欢迎各方来客。”杨卫国认为,“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以光塔街为例,这里海丝遗传丰富,也揉杂了历代复杂的业态,对于城市微改造存在相当的难度,所以“打”开城市更新的难点,具有示范作用。
【记者观察】
海纳百川,丝丝入扣
在《广府梦华录》VR中,最后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回荡:“海丝码头到了,我们回家了。”一声回家,多少感慨。当我们穿越千年回到光塔街、六榕街、北京街、人民街,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如何打造最具广州气质的海丝社区?是海丝文旅周的目标。
“海纳百川,丝丝入扣。”这是我们给海丝文化的定义。而一个城市品牌的确立,往往取决于四脉:城脉、文脉、商脉、人脉。尤其是人脉,海丝文化能够深入人心,才能成为市民的共识,从而产生“海丝广州”的城巿品牌。可见,策划者构建的蓝图,已在海丝文旅周中美丽绽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过尽千帆皆好事,斜晖脉脉水悠悠。”在杨卫国看来,未来的“新光塔”社区蓝图,是极具千年商都的“海丝气质”的:优雅从容,有容乃大。
据悉,越秀区在创新推出海丝文旅周系列活动品牌之外,还将大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印象越秀国家AAAA旅游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通讯员 程也希 张岚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