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天!叶光富
192天!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
据新华社综合报道 深秋的大漠戈壁,广袤无垠。几天前,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在这里点亮夜空、升腾飞天。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又在星光相伴下,重返地球家园。
寒夜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风着陆场万籁俱寂。突然间,高空中传来“嘭”的一声巨响,沉寂的戈壁滩瞬间被唤醒。紧接着,广播中传来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的消息。
地面搜救队伍闻讯而动,闪烁的车灯照亮了戈壁滩,如同一条金龙,蜿蜒着向预定着陆点进发……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随后3名航天员分别出舱,向大家挥手致意,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平安回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11月4日0时3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圆满完成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4日乘坐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到机场迎接。据了解,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他们将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2024年4月2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先后开展了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工作,为空间站长期稳定在轨运行进一步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同时,还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
刷新多项纪录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飞行总时长达到192天,刷新了我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飞行时长纪录。航天员叶光富在轨飞行总时长达到375天,刷新我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的纪录,成为目前我国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神舟十八号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3人均为“80后”,都有过飞行员经历。指令长叶光富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执行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李聪和李广苏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2021年10月16日,叶光富和队友翟志刚、王亚平驾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自己首次飞天梦想的同时,进行了个人首次出舱活动。他们于2022年4月16日顺利返回地球,在轨驻留183天,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
2024年4月25日,叶光富作为神舟十八号乘组指令长重返天宫,和队友李聪、李广苏在轨飞行192天,完成了2次出舱任务,在轨开展了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还在太空中度过了中秋节和国庆节。在执行神舟十八号乘组首次出舱任务中,他与队友李广苏漫步太空约8.5小时,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
自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飞行,到2008年翟志刚乘坐神舟七号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再到神舟十三号实现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我国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不断突破。
神十八带回“太空特产”约34.6公斤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中国空间站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11月4日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
据介绍,本次下行的科学实验样品共55种,涉及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燃烧科学等领域,总重量约34.6公斤。其中,生命类实验样品已于4日上午转运至北京并交付科学家,材料类和燃烧类实验样品后续将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运抵北京。
生命类实验样品包括斑马鱼培养基、氨基酸、寡肽、产甲烷古菌、耐辐射微生物等24种。后续,科研人员将重点开展水生生态系统在空间环境下物质循环机制、厌氧古菌对地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生存极限和耐受性评估等研究,探讨地球生命发生星际传播的可能性。
材料类实验样品包括高温难熔铌合金、复合润滑材料、光纤和光学薄膜等30种。科研人员后续将重点研究重力对材料生长、成分偏析、凝固缺陷及性能的影响规律,推动长寿命空间润滑材料、精密电子设备中子屏蔽材料、隔声隔热金属多孔材料等的空间应用。
本次下行的燃烧类实验样品为基于甲烷燃烧合成的纳米颗粒材料。科学家将开展颗粒粒径、形貌、晶格结构等分析,助力地外环境气相合成关键颗粒材料相关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