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今年7月,由广州市公安局牵头,市民政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和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团的第二批驻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简称“工作队”)进驻后,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消费帮扶、民生改善、绿美建设、爱心助学等重点工作,完成了第二轮帮扶工作的顺利对接和良好开局。
“现阶段,我们要着力强化茶阳镇造血能力,为茶阳群众铺就一条坚实的致富路。”驻茶阳镇工作队队长余奕剑说。
聚焦产业振兴 多元发展壮实力
发展产业是增强造血功能最关键的举措。为探索茶阳产业发展之路,工作队马不停蹄:邀请农业专家、嘉应学院农业科技特派员调研座谈,为茶阳农业发展引入科技力量;前往湖寮镇、高陂镇、西阳镇、新埔镇以及清远连州市等地,调研稻谷加工、蜜柚深加工、连州菜心及航天椒种植等技术,为推动茶阳镇农特产品产业化发展把脉开方;深入广地龙养殖基地、油茶基地等了解情况,宣传扶持政策,积极与县镇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为做大当地产业建言献策;组织发动茶阳企油饼企业走出去,为茶阳非遗产品“出山入湾”赋能助力。
“广地龙养殖项目是工作队为茶阳镇开辟的全新产业,也是我们要全力接续做好的大项目。”余奕剑说。2023年,工作队推动村里能人谢有奎成立梅州市地之龙种养殖有限公司,流转长兴村撂荒地160亩建立广地龙养殖基地,并与广药集团旗下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广药集团国内首个规范化广地龙养殖基地。
广地龙养殖基地技术负责人介绍,广地龙每年可循环收获三到四次,一次亩产约1000公斤,加工成干品后约100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340元计算,每亩可实现产值3.4万元,扣除每亩成本1万元,每亩利润可达2.2万元。项目以土地流转费、管理费、租金等形式反哺集体经济,联农带农成效显著。“今年8月刚收了第一批广地龙,根本不愁销路,只怕货不够。”广地龙养殖基地技术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7月进驻后,工作队为推动广地龙产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协助企业成功获得大埔县同意土地变更的批复,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争取帮扶资金20万元,撬动政府、企业和热心人士捐资,助力打通基地产业链路; 积极推动基地与大型医药公司福和集团合作,将广地龙引入高端药品蚓激酶产业链。“我们持续关注企业发展,探索打造‘地下+地面+地上’立体种养模式,增厚土地利用效益,共谋广地龙产业做大做强。”余奕剑说。
挖潜消费帮扶 扶持土特产强产业
推动产业振兴,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工作队看来,茶阳镇虽地处偏远,但自然条件优越,农特产品天然绿色,地方产品特色突出,具有发展潜力。为此,工作队多管齐下开展消费帮扶,以销促产,助力茶阳镇土特产发展。
工作队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发动组团单位及相关社会组织、个人以购代捐,今年7月以来带动蜜柚、丝苗米等农特产品消费帮扶超过100万元;链接茶阳镇蜜柚、大米、手工面等产业与后方单位建立合作机制,拓展产品销路;前往公司参观学习,探索农特产品销售新路子;加强机构协作,探索“线上+线下”消费帮扶馆建设事宜。
同时,工作队大力支持本地农特产品企业发展。企油饼是茶阳镇特色糕点,是大埔县非遗。美春糕饼店是当地百年老店,第四代非遗传人郑淑光介绍,店里十几种糕饼都是新鲜制作,没有添加剂,因此保质期较短,主要在梅州地区销售。他表示,为了扩大市场,店里正在尝试用氮气延长糕饼保质期。茶阳人酷爱吃面,茶阳腌面最具特色。95后青年饶嘉达家世代做面条,在乡村振兴的大潮带动下,去年他带着在深圳学到的电商经验,今年8月回到茶阳创建茶阳干鑫食品加工厂,建立茶阳腌面生产基地。“我希望通过电商,把茶阳腌面做成品牌,让家乡特色美食走出去。” 饶嘉达说。
工作队介绍,为了增强企业造血能力和茶阳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茶阳农业特色产业逐步走上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我们正在联系,近期准备到清远学习经验,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更好地推动茶阳乡村振兴。”余奕剑说。
汇聚社会力量 多点发力强基础
推动人才振兴是强化造血功能的重要一环。第二批工作队进驻后,继续聚焦教育帮扶,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在升级设备、爱心助学、改善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茶阳文教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工作队不仅链接资源为我们学校翻新升级学生宿舍60余间,总面积2300多平方米,还建设了一间多功能电教室,师生都很高兴,动力也更足了。”茶阳镇大埔中学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说。
据悉,工作队积极发挥组团单位优势,广泛连接社会慈善资源,为茶阳镇各级学校升级教学一体机和课桌椅等教学设备、校园安全和体育娱乐设施。同时通过送书入乡镇校园活动营造“好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发起“护苗行动,爱心助学活动”倡议,鼓励爱心企业或个人结对资助茶阳困难学子,截至目前共结对帮扶了30余名困难学生,资助金额18万余元,受助学生中有多人考入高等院校。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题中应有之义。受“6·16”特大暴雨灾害影响,茶阳镇部分桥梁、道路、公园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工作队多次深入实地了解损毁情况,积极争取组团单位和上级部门支持,筹集107万余元支持灾后重建和人居环境改造。
“街道社区上、下桥关桥梁损毁修复工程于今年7月下旬正式启动,历时半个月,在8月初顺利完工。”余奕剑向记者介绍。与此同时,沿坑村小公园被洪水冲毁的区域已经修复完工;街道社区涵洞管道清淤、浒田村田家炳大桥桥墩加固及河道护坎水毁抢险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群丰村大富桥栏杆修复及河道清淤、石田村道路维修等灾后重建项目也即将开工……工作队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正全力刷新灾后各项重建建设“进度条”。
作为大埔县中心镇,茶阳镇下辖的群丰村、恋墩村、花窗村已被纳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对象。工作队积极安排3名队员分别担任典型村驻村第一书记,并协调相关资金40余万元投入典型村建设,助力茶阳镇典型镇村建设工作不断上台阶、见成效。
余奕剑表示,接下来驻镇工作队将结合茶阳镇工作实际,持续发挥组团单位优势,全力调动多方资源,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创新工作方法,结合“百千万工程”要求,为推动茶阳镇乡村全面振兴持续贡献广州力量。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