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立冬已至,气温逐渐下降,时令养生要着眼于“藏”。立冬时节应当如何养生,做到“冬藏冬补”?近日,广东省卫健委举办岭南时令与健康访谈活动,医疗专家从心血管防护、眼保健、儿童防病、中医调理等多角度提出保健建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预防冬天的“梗”。
年轻人亦要加入预防心梗的队伍
入冬过后天气变冷,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谭宁解释道,冬季是心梗的高发期,由于天气寒冷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增加心脏负担。有些场所在冬季室内设有暖气,空气干燥,人体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此外,冬季人们往往缺乏运动,饮食油腻,容易导致血脂升高,增加心梗风险。
谭宁主任特别叮嘱,随着疾病年轻化,心梗已非老年群体专属疾病。“老年人要注意,有高血压的患者要及时调整降压药的用量,另外随身带上‘救心药’硝酸甘油也很重要。而年轻力壮的上班族,更要注意作息,防范过度疲劳导致心肌梗死。”
谭宁进一步分析,上班族体型偏胖,平时习惯久坐,几乎不运动,这些都是高危亚健康因素。“尤其在体检中,已发现年轻朋友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疾病,加上亚健康体质和不良生活习惯,都是诱发心梗的危险因素。最近的数据表明,年轻人群中的心梗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心梗的年轻患者中,40岁以下的比例从2000年的10%上升到了2020年的20%,不少年轻人在三十岁的年龄却有着五十岁的血管状态。所以,冬季来临,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其他群体的人群,都应该警惕和防范心血管疾病。”
识别心梗应对疾病发作
采取措施的前提是能够准确识别心梗,不然容易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根据文献报道,50%心肌梗死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心肌梗死了。如果发病后能在120分钟内救治,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群众认识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是预防疾病的关键,胸痛: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患者常感觉为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疼痛通常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一旦识别出现心梗症状,应立刻停止任何活动,保持安静,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出现心梗情况。然后马上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果含服1片硝酸甘油无效,5分钟后重复服用1次,一般不要超过3片,以防引起低血压。”
容易忽视的“眼中风”有“黄金救治期”
另一个“梗”同样值得注意,这种“梗”发病原理与心梗相似,都是由于血管堵塞,但发生的部位却在眼睛,那就是被称为“眼中风”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中风”被称为眼科十大急症之一,凶险程度显而易见,却往往被忽视。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师、教授陈伟蓉介绍,“眼中风”通常是血栓形成或栓子(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所致,主要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导致突然的视力下降或丧失。
陈伟蓉特别提醒,“眼中风”的早期症状有突发性的视力下降、一过性黑蒙以及视野缺损。“‘眼中风’的黄金救治时间是发病后的90分钟内,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在等待专业医疗救助到来之前,还可以采取一些自救措施,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手指轻轻按摩眼球等。”
冬天食补要遵循“寒吃温补,热吃清补”原则
专家提醒,冬季保健,做到安全、科学“护身”,尤为关键。当中,合理的用药是预防疾病的重中之重。
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测,谨遵医嘱及时调整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的剂量,身边备有硝酸甘油片、阿司匹林等急救药物,以避免血栓的形成和血管的剧烈收缩,导致一过性冠脉严重的狭窄甚至闭塞从而诱发血管梗塞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冬季时,自然界阴气盛极,阳气闭藏,是人体调养生息的最佳时期,“如何有效进补”也成为市民这个季节关心的话题。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邹旭表示,冬季进补以食补为宜,但也需要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通常来说,人分为偏寒、偏热、气虚、血虚等几种体质。偏寒体质的人应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偏热体质的人应多吃清补食物,如猪肉、鱼肉等。”
【小贴士】
关于冬季食疗方,广东省中医院邹旭主任有如下建议:
1、黄芪炖乳鸽、当归生姜羊肉汤、五指毛桃炖鸡汤、莲仁化湿粥和归芪红枣鸡汤等几款汤品。
2、需要注意的是,药补需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宜的药物来进补。
气虚人群:可选择丹参、黄芪、党参、白术、五爪龙、茯苓等药物
血虚人群:可以适当进补熟地黄、阿胶、当归、何首乌、三七等
阴虚人群:可以适当选择生地黄、枸杞子、西洋参、百合、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等
阳虚人群: 可以适当选择鹿茸、杜仲、肉苁蓉、仙茅、巴戟天、淫羊藿等。
采写: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通讯员 粤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