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2月5日,一项关于乙肝治愈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布。该成果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的侯金林教授携手国内外顶尖团队共同完成,题目为《小干扰RNA药物(Xalnesiran)联合或不联合免疫调节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侯金林教授作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当前治疗乙肝,控制病毒容易“治愈”仍难
慢性乙型肝炎即俗称的乙肝。该病的传播,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曾于2016年5月份发布 “2030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宏伟目标。
目前通过广泛接种乙肝疫苗和予以抗HBV复制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已大大降低乙肝病毒的危害,并让传播速度到有效遏制。
然而,实现乙肝的功能治愈,即停药后乙肝表面抗原持续低于定量下限0.05IU/mL,伴或不伴表面抗体的产生,仍是现有干预手段难以企及的高峰。
乙肝病毒从发现到现在60年间,侯金林等肝病学专家见证了乙肝治疗的各个节点历程。在近10年来,多个靶向乙肝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创新药物分别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多靶点联合治疗能否进一步提高患者获得功能性治愈的比例仍未证实。
当前临床治疗的治疗方案是,用核苷类药物和长效干扰素作为乙肝治疗的常用抗病毒药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情,但长期治疗后,能够实现乙肝治愈的患者比例仍不足10%。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携手国内外的顶尖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团队攻坚克难。
创新乙肝治愈新策略,乙肝治愈率首次突破30%大关
研究团队关注到,近两年来靶向HBV RNA的小核酸药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此在本研究中,首次引入小核酸和免疫调节药物,创新性地采用综合平台设计研究策略,同步集成多个新靶点抗乙肝病毒药物,并对联合用药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根据研究结果,研究对象的乙肝治愈率首次突破30%大关。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对于乙型表面抗原(HBsAg)水平低于1000 国际单位的患者,治疗后乙肝治愈率可高达47%。
据了解,南方医院团队近5年来,聚焦乙肝治疗新药物新技术的研发。本研究的结果是国际上首次、充分、科学的证实了病毒抑制和免疫激活对于未来提高治疗应答的关键作用,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和里程碑式的意义。
乙肝治愈“金牌”评分系统上线,可提前预测乙肝治愈可能性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揭示HBsAg水平的长期动态变化对乙肝功能治愈所起的关键作用,并进一步挖掘乙肝治愈的潜力人群,侯金林教授和樊蓉教授团队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对近1万名慢性乙肝患者实行全病程服务管理,经过持续的努力和探索,基于每位患者的变量动态变化,采用全新算法,成功研发出了一款新型且精确度高的乙肝治愈预测模型——金牌评分系统(下称评分系统)。
樊蓉教授介绍,这一创新成果能够平均提前19个月精准预测乙肝治愈的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识别出乙肝功能性治愈的优势人群。据研究显示,该类优势人群在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5年后,可有29%的患者实现乙肝治愈。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通讯员屈理慧 邓淑云 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