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山还是那座山,思维方式转变就成了金山银山。”今年11月28日,广东召开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深入推动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进会,梅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郭惠华在作典型经验交流时自豪地表示,生态梅州已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再到逐步“富起来”。
从单线治理到系统修复
位于梅州市兴宁市合水镇的铁山嶂因盛产铁矿而得名。过去长达50多年的露天采矿行为,致使当地山体破坏严重,大量植被破坏、土壤水体污染严重。在近10年的治理中,采取的“单线条作战”末端治理方式收效甚微。
“铁山嶂的真正转变,得益于‘山水工程’的实施。”梅州“山水工程”围绕水源涵养区、脆弱生态修复区、城乡生态提升区、水生态保护区等5大修复单元,系统开展17项治理工程,并谋划实施4个重点示范项目和4个精品项目,铁山嶂迎来新生。
在土壤修复、生态复绿、下游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等工程的一体化推动下,铁山嶂裸露的山体重披“绿装”,生态功能逐渐恢复,下游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也得到保障。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梅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的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的过程。
从寸草不生到“披绿生金”
沿着蜿蜒山路前行,来到位于平远县东石镇的尖山矿区,放眼望去,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刮风尘四起,下雨黄水流”成为当地多年写照。为抚平大地“伤疤”,平远县在2015年至2023年间,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对尖山矿区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并引进平远利天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绿色光伏产业。
近10年间,通过削坡放坡、修建排水沟、生态复绿等一系列措施,尖山矿区修复面积达3000多亩,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马占相思、松树、芒草等植被郁郁葱葱。2023年,矿区周边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全年全部优良,多年断流的山泉水流量逐年递增,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据介绍,目前,尖山矿区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42.5兆瓦,年平均发电量52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5.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从煤炭镇到军旅小镇
兴宁市黄槐镇是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代表镇,在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美丽乡镇入口通道、美丽示范主街、房屋外立面提升等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有着数十年开采历史的煤炭小镇,正围绕“一路一街一园三区”的规划,蝶变为军旅小镇。
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兴宁市在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开展废弃矿区生态治理修复和高质量转化利用,计划通过“生态修复+综合利用”的方式,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60公顷。同时,打造一个集国防教育、学生军训、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文旅项目。
从端着“金饭碗”到数着“红票子”
据统计,梅州现有森林生态产品总价值量为1242.74亿元/年,涵养水源量为49.66亿立方米/年,森林年固碳量为413.38万吨,全市森林累计释放氧气1150.66万吨/年,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276.14亿元/年,绿美生态特色不断彰显。
“资源出不了山、变不了现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难题,梅州通过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金饭碗变成了‘红票子’。”梅州市自然资源局罗汉东博士表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盘活梅州乡村生态资产、培育经济增长引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两山”转换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近年来,梅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首届林博会在梅州召开,现场签约67亿元。梅县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平远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
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刘锋介绍,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梅州将继续推动山水工程项目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生态保护修复不断迈上新台阶,筑牢南岭生态屏障,让更多百姓享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 冯建奎 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