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广东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12月6日—8日,广东交通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峰会(下称“大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大会以“新广东 大交通 新质变”为主题,汇聚全国各大交通运输主管单位、企事业单位、资深专家学者以及行业精英,聚焦交通领域前沿工艺技术以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共绘广东交通发展新蓝图。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韩恩厚作主旨演讲。
黄奇帆在《围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广东省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迈向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推动生产力从资源密集型向全要素生产力转型至关重要。随着发展资源消耗和人口劳动力数量将减少,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发展涵盖五大板块,衍生出十五条主赛道,其核心是创新,需从五个方面发力形成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他提出,降低物流成本可释放巨大经济效益,包括降源减量、构建一体化配送网络、优化产业链组织方式,以及交通部门运用新质生产力思维,通过数字化等手段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周伟以大力发展交通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阐述了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意义、公路数字化转型目标任务及相关问题,并以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改扩建为例,强调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公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韩恩厚以《交通基础设施的腐蚀服役安全与耐久性》为题,介绍了腐蚀如何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与耐久性。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正,广东省交通厅二级巡视员劳潮惠,广东省交通运输协会会长鲁昌河,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胡迟春出席大会并致辞。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的500余位代表共襄盛会。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驱动区域协调发展,交通要先行。”李正表示,华工土木交通学科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讲好中国交通故事、助力交通强国建设方面,华工也主动扛起使命与担当。
劳潮惠表示,广东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正向着更深层次的融通前进。今年,全省公路、铁路、港航、轨道交通以及民航建设均取得优异成绩。希望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的创新协同发展,为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据了解,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联合实验室由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澳门大学联合申请,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实验室贯彻“交通强国”发展理念,致力于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胡迟春表示,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交通发展的动力。未来,实验室将坚持“向‘新’发展,朝‘质’攀峰”,助力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大会设置了主论坛、主题沙龙、广东交通重点项目观摩交流和广东21地市工程地图展览等主要活动。其中,广东21地市工程地图、广东交通大事记、广东交通重点项目等展览展示持续3天免费开放。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华轩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