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4年12月2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牵头开展、全国67家研究中心共同参与的“评价注射用HR20013用于预防高致吐性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在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简称JCO)在线发表。研究结果显示,新型针剂HR20013预防以顺铂为基础的高致吐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显示出具有前景的临床疗效及可控的安全性,有望为此类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癌症患者害怕化疗?其实呕吐恶心太难受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是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也是让患者对化疗产生抗拒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癌症患者从化疗时发生呕吐,到化疗结束回家后呕吐,到最后一听到要来医院化疗就开始呕吐了。”张力教授说,在过去,肿瘤医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控制肿瘤生长上,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重视不足。
临床研究表明,以顺铂为代表的高致吐性化疗可使急性呕吐的发生率超过90%,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超过50%。其中,儿童、女性、年轻人都是化疗时会发生恶心呕吐的高危人群。
张力教授介绍,目前国内外指南针对高度致吐性化疗相关的恶心呕吐预防,推荐以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5-HT3 RA)和神经激肽受体1拮抗剂(NK-1RA)为基础的三联/四联方案。然而,临床上使用的止吐药大多是半衰期较短的药物,需要长期、反复给药,且多药联合使用较为复杂,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用药方案难以执行。
因此,如何简化临床用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一次性全面控制肿瘤患者急性期(化疗后0-24h)、延迟期(化疗后24-120h)甚至是超延迟期(化疗后120-168h)的恶心呕吐,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打一针,可覆盖长达7天的恶心呕吐风险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主任医师介绍,新型复方止吐药HR20013所含的成分,能在体内可转换为神经激肽受体抗结剂罗拉匹坦。
因此,在开展第III期临床研究时,团队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共入组754例未经化疗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其中750例接受药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每周期给与顺铂为基础的高度致吐性化疗前,分别接受研究药物HR20013或福沙匹坦+帕洛诺司琼治疗,同时口服地塞米松,连续观察两个化疗周期。
最后结果显示,HR20013在预防恶心呕吐的疗效不劣于传统止吐药,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此外,研究还发现HR20013在化疗的患者中显示出改善生活质量的潜力,尤其是在延迟期和超延迟期。
基于HR20013在预防高致吐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取得的良好成果,目前该创新药物的首批适应症上市申请已被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受理。“药物应该最快能在明年上市,后年就能进入医保。”张力教授说,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都在加快推进“无呕病房”的建设,中山大学肿瘤中心肿瘤内科病区是全国首批规范化治疗无呕示范病房,“我们通过对癌症患者进行风险筛查、医生团队开展肿瘤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机制,对止吐药物选择进行分级管理和个体化差异,最终实现癌症患者全程化的恶心呕吐管理。”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报道 通讯员文朝阳 陈鋆 赵现廷报道